埋在土中的種子萌發後面臨的重要挑戰是💤:保證幼苗經受住來自土壤的機械壓力🤸🏽♀️,成功破土遇到陽光從而開始光合生長。為了應對挑戰🚴🏿♀️,幼苗的下胚軸頂端會發生彎曲,將脆弱的子葉和頂端分生組織彎向下生長,這種彎曲的結構稱為“頂端彎鉤”🙅🏻♂️,它的形成巧妙地避免了子葉與頂端分生組織在出土過程中與土壤直接沖撞而造成的機械損傷。
頂端彎鉤的形成對於幼苗的成功出土至關重要⚜️,過去的研究發現頂端彎鉤形成缺陷突變體(如hookless1突變體🛐,hls1)不能從土壤中出土見光生長,因此難以存活。進一步研究發現📨,幼苗在出土過程中會在土壤的機械刺激下產生和積累植物氣體激素乙烯,而乙烯激活HLS1基因表達,促進了頂端彎鉤的形成⛹️♂️。除了乙烯,頂端彎鉤形成還受到其它激素的調控。生命科學學院郭紅衛課題組2012年的工作揭示了赤黴素與乙烯協同調控頂端彎鉤的形成機製(An et al., 2012. Cell Research),發現了HLS1是乙烯信號通路核心轉錄因子EIN3/EIL1的直接靶基因⛹🏽,為解釋多種激素調節頂端彎鉤形成的機製奠定了基礎🤹🏿♂️。
本項工作揭示了另一種植物激素茉莉素拮抗乙烯在頂端彎鉤形成中的作用機理,發現茉莉素激活其通路中重要轉錄因子MYC2,而激活後的MYC2通過2種機製來抑製EIN3/EIL1的功能:一是誘導一個F-box蛋白(EBF1)的基因表達👁,從而加速EIN3/EIL1的泛素化降解🖕🏿;二是直接與EIN3/EIL1蛋白互作🤽,抑製其轉錄活性。因此高劑量的茉莉素處理最終導致植物幼苗中EIN3/EIL1功能顯著下降,從而使得HLS1基因無法表達,表達為頂端彎鉤的缺失。本項工作研究成果於2014年3月26 日在Plant Cell在線發表🧘🏼,題目為Jasmonate-Activated MYC2 Represses ETHYLENE INSENSITIVE3 Activity to Antagonize Ethylene-Promoted Apical Hook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張興與朱自強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意昂体育平台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意昂体育-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茉莉素拮抗乙烯在頂端彎鉤形成中的作用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