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2020中華口腔醫學科技獎頒獎儀式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與中華口腔醫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同期舉行📌🍠。經過單位推薦🤟🏽、初評、公示、終評🌝、答辯👩🏻🦳、確認等環節,最終9個獲獎項目從22個推薦項目中脫穎而出🙎🏿,本次評獎評出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
意昂体育平台口腔醫學院周永勝教授團隊“口腔骨丟失/骨缺損再生和修復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獲一等獎、許天民教授團隊“生理性支抗控製理論的提出及矯治系統的研發與推廣應用”項目獲二等獎📉、鄭樹國教授團隊“顱骨鎖骨發育不全牙齒替換障礙的機製研究及臨床應用”項目獲三等獎。


周永勝團隊獲2020中華口腔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周永勝團隊的“口腔骨丟失/骨缺損再生和修復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聚焦於口腔骨丟失/骨缺損的發生和防治中的科學問題🧑🏻🏫,系統研究口腔骨丟失/骨缺損的前沿防治策略和機製👨🏽🏫。項目建立了頜骨密度測量新方法⚜️,拓展了基於改善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再生能力和免疫調節能力防治骨丟失的創新策略𓀈;明確了骨組織工程所涉及的幹細胞、支架材料和促成骨因子三要素的關鍵科學問題⛹️,為防治口腔骨丟失/骨缺損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建立了以數字化修復等前沿和適宜技術為基礎的新療法👩🏽⚕️,提高了頜骨等缺損修復的精準性👎🏻、質量和效率🤱。相關成果取得了同領域國內領先水平,達國際同領域較高的研究水準。此次獎項的獲得,體現了口腔醫院學術水平及創新能力,推動了醫院科研產出的轉化應用👏🏽,體現了意昂体育口腔自主創新理念的堅守與追求。該項目完成人包括周永勝⏩、劉燕5️⃣、楊瑞莉👩🏻🦯、劉雲松、張萍、呂瓏薇、周彥恒、施松濤、葛雯姝、張曉、劉浩🫑、劉中寧、賈淩飛☘️、李斌斌、葛嚴軍等🧩。

團隊成員
周永勝領銜的口腔骨丟失/骨缺損再生修復團隊🧑🏻🔧,近年來致力於口腔骨丟失/骨缺損前沿防治技術的研發,包括幹細胞、生物材料、小分子藥物在骨再生中的應用和機製、骨礦化膠原的調控機製🧍♀️🦝、骨組織工程和數字精準修復骨缺損適宜技術等🍀,為明確口腔骨丟失/骨缺損再生和修復的機製、構建新型組織工程化骨和有效防治口腔骨丟失/骨缺損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截至目前🚰,團隊共發表論文124篇(包括Immunity、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Biomaterials🧑🏼🍼、JBMR⚉、Stem Cells、JDR等學科頂尖或領先雜誌30篇),其中20篇代表作他引1294次,包括被 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𓀀、Biomaterials,🚸、JDR等學科領域頂尖或領先雜誌引用。團隊獲批專利5項、獲省部級科技獎3項;成果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獲獎項50次;成果在國際會議進行大會主旨和特邀發言36次👩🏼🎨,國內特邀或大會主旨發言百余次。口腔骨丟失診斷新方法、頜面缺損數字修復等前沿和適宜技術的應用寫入教材/專著進行推廣或應用🪿,造福口腔骨丟失/骨缺損患者。
許天民團隊的“生理性支抗控製理論的提出及矯治系統的研發與推廣”項目針對傳統直絲弓矯治技術容易造成磨牙支抗丟失等問題👩🦯,通過20多年的研究積累,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四維生理性支抗控製理論🚆,設計開發包括XBT交叉頰面管🧏🏻♂️🔢、MLF多水平低摩擦托槽以及舌力介導器等組件在內的生理性支抗矯治器,並建立了生理性支抗矯治技術和診斷技術等一整套完整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理性支抗控製解決方案和矯治體系♡💂🏽♀️,受Springer出版社邀請撰寫出版發行英文專著一本💽,成為國內第一個輸出國外的正畸系統矯治技術。


許天民團隊獲2020中華口腔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從2010年推出以來🏌🏼,團隊已經6次被美國正畸學會年會邀請作大會發言,並應邀赴美國🤴、英國🧏🏽、希臘🛌、新加坡、日本、泰國等地多次演講或舉辦培訓班🧜🏻♂️,在國內舉辦學習班75場,已出售全套矯治器4萬余套🉑👩🦲,應用單位遍及國內49個公立單位和1092家民營機構。該項目完成人包括許天民🔜、韓冰👶🏼、林久祥、姜若萍、陳貴、陳斯、蘇紅🚣🏿♂️*️⃣、陳賢明、張曉芸、宋廣瀛💶、戴帆帆、劉思琦💂🏿♂️、曾婧婧🌄、徐開凡、陳慧中等👧🏼,完成單位包括意昂体育平台口腔醫學院和浙江新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團隊成員介紹項目成果
鄭樹國團隊的“顱骨鎖骨發育不全牙齒替換障礙的機製研究及臨床應用”項目以10個顱骨鎖骨發育不全患者家系為研究對象,以患者最突出的臨床問題即乳恒牙替換障礙為出發點👨🏽💼,一方面對其致病基因RUNX2進行研究並探討了導致該疾病發生的分子生物學機製,發現了RUNX2新突變通過幹擾蛋白功能進而影響患者牙槽骨改建過程,在影響成骨分化和骨形成、削弱牙齒萌出動力的同時,還可幹擾誘導破骨分化和骨吸收過程🦸🏻♀️、影響牙齒萌出通道的建立,二者協同作用導致了牙齒替換障礙的發生;另一方面在臨床早期診斷的基礎上🙆🏽♂️,對阻生恒牙率先提出並采用“分階段閉合式導萌序列治療新技術”👩🎓,有效地解決了患者乳恒牙替換障礙這一臨床實際問題,並將這一技術成功地推廣和應用到更多有類似疾患的患者群體,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價值。項目完成人包括鄭樹國🏌🏿♀️、張趁英👩🏽🍳、王笑喆👨🏿🚒、孫翔宇、劉陽、閆文娟、王衣祥🧏🏼♂️、施相如等。


鄭樹國團隊獲2020中華口腔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鄭樹國領銜的口腔頜面部發育和遺傳性疾病研究團隊,近十余年來致力於顱骨鎖骨發育不全牙齒替換障礙的機製研究及臨床應用☕️。以顱骨鎖骨發育不全這一“牙齒替換障礙天然模型” 為出發點🧟♂️,團隊通過一系列研究,闡明了其牙齒替換障礙的發病機製。在此基礎上🚃,團隊率先提出“分階段閉合式導萌序列治療”的新理念和新療法,並將其推廣應用於其它類型阻生恒牙的治療,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價值。截至目前🙆🏿♀️,他們在該領域發表論文15篇,參編研究生教材1部。

鄭樹國團隊
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技獎是由國家獎勵辦在2013年正式批準的社會力量設獎,每兩年評審一次,於2014年進行首次評獎,今年是中華口腔醫學科技獎第4次評審。該獎項開展以來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已被納入到教育部學科評估指標中😴,同時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技獎持續獲得直推國家科技獎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