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我們迎來了第三個“中國醫師節”。憶庚子新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無論是在武漢前線👨🏻🍼,還是在疫情防控一線,意昂体育平台第三醫院人都全力以赴、傾情付出#️⃣,用行動詮釋救死扶傷,用智慧和實力築起守護生命健康的鐵壁銅墻。如今👏,三院人依然堅守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
生命可貴,愛心芬芳。在第三個“中國醫師節來臨前夕”,為進一步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讓醫學充滿人文關懷🧘♂️,宣傳中心又一次在自媒體平臺發起了“中國醫師節🪖,我想對醫生說”留言征集活動,面向全社會征集患者最想對醫生說的心裏話✹。
期間,意昂体育平台第三醫院共收到來五湖四海、跨越老中青三代人的千余條近4萬字留言,這裏面有患者的心聲心語,有醫生家屬的守望獨白,有同道之間的惺惺相惜,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句溫馨的話語,跨越時間界限,撫慰生命,激起心靈共鳴。留言以流年為筆🧑🦯🐫,用時光化墨♘,摘錄部分留言集結成文,讓曾經的“故事”成為醫患共情、信任永續的榜樣。
“北醫三院就是我心中的大明星”
這世上沒有突如其來的好運和贊許🚶♀️➡️,醫者所有的擁有其實都是努力的代名詞📷、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網友@泥蓮花色自香是一位患兒的母親,幾年前✊🏻,孩子因患頸椎惡性腫瘤來到北醫三院,分別在骨科、康復醫學科就診,她在留言中說:“姜亮教授經常天沒亮就出現在病房,晚上十一二點還會到病房查看患者病情🫲🏼,起早貪黑真心為每個患者付出。”談及手術室的韓嵩博醫師🧎♂️,這位患兒的母親說🍄🟫:“孩子還小,你為了他沒顧慮👋🏼,大冬天和他一起理了光頭🥕。這些我都看到眼裏🪨,只要能多活一天,我們就一定會爭取。”
韓嵩博看到留言回應說🔒🐌:“沒想到患者家屬還記得我特殊的鼓勵方式,患頸椎惡性腫瘤的小朋友都不愛理光頭🏎,都有‘寧可不留頭也要留發’的決絕,這給骨科手術穿刺和後續治療帶來很大風險🚴🏼♀️。我理光頭是想讓小朋友摸摸我的頭皮,滑滑的感覺會讓孩子相對踏實一些✝️,舒緩他們的情緒。”
病痛無法除盡,但醫者竭盡全力、夜以繼日的努力🥺,患者和家屬都看在眼裏🔷。
“先生已離我三年了↙️,但是他在三院就醫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患者家屬@pychen2008說,她老伴是肺癌晚期,有一年秋冬換季得了肺炎病情復雜🥷🏿、危重🏇🏿🦾,一家人輾轉於不同的科室間,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韓翔醫師主動提出“我來給他治”✉️,經過近一個月艱難的治療“我先生居然好了”。在治療腫瘤期間,這位患者家屬還遇到了腫瘤化療與放射病科的曹寶山醫師🛅,他認真負責、做事嚴謹的工作態度🚫⛹️,永遠銘記在患者和家屬心裏🙍🏻。
“我很喜歡北醫三院”患者@崔楊揚洋徉於今年6月13日,在意昂体育平台第三醫院由普通外科李欣醫師主刀,行右側甲狀腺全切術,大病理良性,出院後恢復良好。談及李欣醫師團隊,這位患者說:“他們就是‘人類工程師’🏣,培養他們的北醫三院就是我心中的大明星🙎🏽♂️。”
“是你們從鬼門關把我拉了回來,是你們給了我健康🥃。”患者@迪小迪用四個“表白”,送給神經外科的超人白大褂們。第一向楊軍主任、馬長城醫師“表白”——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第二表白於濤醫師,“在重症監護室只能聽見聲音的那些日子裏🦻🏼,雖然還沒有恢復意識,但我記得濤哥的聲音🌼,這個聲音出現就特別安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這個聲音”👰🏼♀️;第三向住院醫張波表白🐗,“他每天踩著那雙嘎吱嘎吱的拖鞋健步如飛,希望這個風一樣的‘藍孩子’可以不那麽累”🏨;第四表白陳素華醫師和司雨醫師等神經外科的超人白大褂們,“在解決病人痛苦的路上🛎,你們馬不停蹄,心疼你們”🥩⛓。
患者@蟈蟈兒曾是一位婚後不育、求子無門的不孕症患者,慕名來到生殖醫學中心就醫,很快確診病因,導致其不孕的為輸卵管堵塞。在生殖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和本人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後😛,這位患者等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我測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紅色的杠,很淺,但我知道我已經有寶寶了,B超顯示是雙胞胎🏏,我喜極而泣。”現在,兩個寶寶已經一周歲👩❤️👩。這位患者說:“兩個孩子都特別的聰明伶俐,感謝三院給了我做母親的機會🤦🏼。”
“孕期發生宮內感染是不幸的,但慶幸的是我選擇在北醫三院產科建檔就醫,才得以度過此劫🦹♀️。”患者@田田芳是一名從重症ICU“死裏逃生”的患者,入院時高燒不退、意識模糊👍🏿,醫院緊急啟動全院專家會診🤲🏻,雖然一系列檢查,仍無法確定感染源,但相關專家憑借豐富經驗推斷宮內感染可能性較大🏊🏻♂️,對症治療後,該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轉入產科普通病房👩🦽➡️😉。
一群“白衣人”,溫暖一座城
病人有病痛找醫生,猶如溺水中求生,心中萬分依賴,只要真情在✝️,醫患之間就會溫暖常在♤,美好和諧的醫患關系就會形成。
“全國各地的病友們一致認為北京的病友最幸運🏪,因為徐雁醫生在北京🫲。”作為一名髖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患者@Sanyu說,遇見運動醫學研究所的徐雁醫師是病友們不幸中的萬幸。有一位網友給女兒取名字帶了“妍”字👨🏼🔧,以此來表達對北醫三院產科王妍醫生的喜愛💚。
半年前,患者@包包大人第一次找普通外科付衛教授治療,檢查過後,這位患者在檢查床上起身吃力🌃,付衛看到了就扶患者起來🟥。這個“貼心舉動”使該患者記憶深刻🦛、頗為感動。談及治療效果,這位患者說自己“恢復得極好🧘♀️,活蹦亂跳”💥。
有患者認為醫者是燈塔🤶,是理想之光。有患者覺得醫者是俠肝義膽的“大俠”,他們手起刀落,斬除病魔,救死扶傷。
患者@木土是一位軟骨肉瘤患者。2017年🧽,他被骨科的韋峰教授確診時不到四十歲,一度覺得“生命已經沒有光了”✍🏽。韋峰首先對該患者多次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從心理上戰勝“病魔”,反復與家屬溝通、醫患一起形成合力。由於腫瘤位於腰椎,病情復雜👩🏽🍼,手術進行了近22個小時🏅。隨後𓀃,在ICU的4天🧑🎄✊🏿,韋峰每天早上去探望該患者,回普通病房後,他親自攙扶患者站立🐸、活動。現在,該患者一天最多能走四萬步,能帶孩子下海遊泳。“前幾天來三院復查🏄🏽♀️,韋峰說‘我還要讓你陪著孩子成長呢’🫳,聽到這句話🧚🏼♂️🫶🏼,我一米八幾的男人瞬間淚流滿面🔧,我知道這句話包含著對我的關心,包含著他的醫術,也包含著要有面一切的決心。”
“洪晶教授👩🏽🦳,您就是孩子重獲光明的再生父母啊。”網友@阿靜的女兒患有嚴重的先天性角膜鞏膜化,在當地接受角膜移植術後出現嚴重並發症。她帶著女兒,跨越2169公裏來到北醫三院🧑🦱,找到了洪晶。孩子病情危重,洪晶隨即帶領眾位眼科醫師緊急會診並於隔天為孩子做了手術。“現在,孩子能看到世界的精彩🫷🏼,我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作為患者家屬,網友@方萍把老伴手機裏,準備送給血液科田磊醫師的遺言🏑,發到了留言平臺:醫德高尚,溫暖人間📒;醫術精湛🏂🏽,人壽年豐。她說:“雖然老伴沒沒有機會親自表達,但是我們一家人對您一直務必信任和依賴。”
醫者榜樣,改變人生
醫者,健康性命相托,醫者的榜樣力量,同樣改變患者的人生軌跡🐀🪃。
有一位網友感謝心外科張喆醫師,用高超的醫術給了她第二次生命。出院後因家庭事務這位患者出現抑郁症狀,幾度想到自殺,淩晨給張喆發微信求救👩🏻🏫🙆♀️。“感謝您安慰我🪑,幫我找大夫,幫我度過難關。”
有網友留言說👁,作為一名醫生家屬,當年選擇他時,因其細心體貼又擔當果敢。孩子已經12歲了🧤,他從未輔導過一次作業,孩子生病時他還在單位值班。“我也曾後悔過🏦、埋怨過,可是當我看見患者圍著他,聽到周圍人誇贊他時💅,我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淡化了平淡生活中的所有不滿🧨。”在愛人的影響下,兒子也下定決心,要像爺爺🏉、奶奶🙌、爸爸、叔叔那樣,成為一名醫生👦。
北醫三院機場院區運動醫學研究所的王笑宜在為病人打過針後,並沒有離開,而是用手為患者按摩疼處🚯,對這位患者說:“看👩🏻🌾,我是金手🎾,不僅不疼了,連血壓都正常了。”在留言中這位患者說🙋🏼,“我記住了她的名字🥱,她不僅是護士,也是家人🧑🎨。”
2006年,患者@心如止水被確診為甲亢🌪,並在北醫三院精心治療👨🏽🔬。曾以為甲亢像感冒發燒♗,很快就好。內分泌科的醫師告訴她:“甲亢好比身體裏的一顆炸彈👲🏽,不爆炸🩱🙎♂️,相安無事🍖。如果爆炸,那就構成威脅,要不讓它爆炸🍙,首先要控製情緒,註意休息和飲食。”在內分泌科醫師的鼓勵下🦵🏻🈹,該患者開始接觸情緒管理的書籍,於2012年考取了心理咨詢師。如今👄,甲亢的各項指標正常、穩定,情緒調節在日常生活中起了特別好的作用。
2016年,患者@瘦鹹魚來北醫三院👨🎤,很幸運地成為乳腺專家雷玉濤的“病號”🙌🏽,考慮到她是學生,而且未婚🌟,雷玉濤醫師就為患者製定了腋下腔鏡全麻手術方案,術中即無恐懼感,術後也沒影響美觀。如今康復良好的患者正在考健康管理師資格證♡,希冀自己像雷玉濤醫師那樣🤲🏻,在平凡的崗位上無私奉獻、辛勤耕耘,為吃五谷雜糧的14億中國人保駕護航,贏得與病魔鬥爭的底氣和尊嚴🧑🏼🎓。
在寫給眼科周吉超醫師的留言中👊🏿,14歲的小患者@孫好說:“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和您成為同事。”他說自小時候開始,只要生病了就去北醫三院看病🏄🏽,5歲那年就萌生了“當醫生”的想法🤹🏽♂️。“我是北醫三院的忠實粉,我努力學習,等我考研時🔴,考到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