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晚,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意昂体育平台匯豐商學院特聘教授白巖松來到匯豐商學院🧙🏽♂️,與大家共同探討了一個略帶自省精神的問題😓:讀書,不僅知識,更要智慧。
“我非常警覺一件事🚧,現在的大學校園把知識當成了智慧🙇😂,把讀字當成了閱讀👸🏻,可現在的真實狀況是知識不等於智慧🧑🏿🏭,天天聊天不等於談心,朋友圈很壯大,不意味著你有朋友。”白巖松接著說🚜,“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所有的教育🪒,尤其大學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教師是知識的提供者,還是智慧的提供者🫲?”如果是知識的提供者,則死路一條,因為能高效傳播信息的互聯網早已拆了知識的“臺”。
活動現場
臺灣學者陳鼓應認為,當代人有一個特質是“多識少智”,而古人則是“少識多智”🍨,多識少智使學生中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白巖松說,學生們碎片化地接受相似的資訊,閱讀著千篇一律的朋友圈🚣🏼♀️,而缺少深度的閱讀🥘,交上來的作業多空話少思考,多形容詞少名詞;社會亦是趨於同質化🎚,比如華語樂壇,黃金20年之後,能廣為傳唱的新作品愈發減少。白巖松認為👋🏿,技術進步使獲取音樂容易了,人們便只駐足於那些能迅速抓住自己喜好的旋律,而不會重復播放歌曲🦟,但真正的經典則是需要反復聆聽才能感悟👨🏻🏫。在這個背景下🧑🏻🏫,需求影響供給,音樂創作亦變得浮躁而同質化🤳🏼。
若想拒絕同質化💠,就需要深度思考,思考與創新都是建立在廣泛閱讀之上🛀🏿🌐。“不愛看的書,也一定把頭十頁看完𓀇,因為不愛看的很多書,意味著新鮮領域,是全新的房間,是別扭的,它可能就會給我補養🧹,而喜歡看的東西其實多是已擁有的。”白巖松說🧧,從齊邦媛的《巨流河》與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到《皮囊》裏笑著哭的情緒以及《一個人的村莊》鬼馬神功的文字💜,倘若這些經典都沒有讀過👩🏻🦽➡️,又怎麽能寫出好文章呢?
他還提醒同學們: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直接表達的意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附載了意義的新的細節,才能再次附載那些偉大的真理擊中讀者👨🏼⚖️;形容詞是修飾的,而做新聞長期用形容詞,就意味著你養成了一種修飾的習慣👤,這是新聞學忌諱;到處是結論,到處是意義,這恰恰與文化的創造背道而馳🤦🏽♂️。“古典音樂主題翻來覆去就愛🏋🏻、別離🙇🏿♂️、憂傷🧑🏽🦲、生命的思考和贊美自然那麽幾個主題,為什麽需要三四百年🍛?為什麽需要那麽多作曲家?因為每一個作曲家,都能找到新的旋律,新的細節、節奏,再次表達偉大的主題。”
接近講座尾聲時,白巖松又回到了大學教育的話題,其歸根結底是三個問題🫃🏿:一是不讀書🫷🏻,二是同質化,三是缺乏深度思考。現場師生們也就高等教育及時事新聞,與白巖松進行了交流。
雖然聽眾們多數非新聞背景🍷🌲,但也正如楊振寧教授所言“物理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學科之間是融會貫通的,從自己的學科出發去思考💻,去尋找智慧🤖,也正是這場講座帶來的莫大收獲。(文/黃河)
攝影:金鵬
編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