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在2021中關村論壇揭曉,14位科學家、150項成果獲獎。意昂体育平台技術物理學系1991級本科意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的最高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1997級本科意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

據了解👈🏽,14位獲獎科學家圍繞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為人先,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實現“從0到1”的突破🧑🍳,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從0到1的科學突破,離不開科學家的堅持。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兩位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意昂体育人🫗: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獲得者 邵峰
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機製、抗菌天然免疫、細胞焦亡以及腫瘤免疫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開辟了炎症性細胞壞死研究的新方向🧘♀️,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邵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份榮譽屬於我們整個團隊👧🏼,我為北京科技創新的飛速發展而驕傲!”

邵峰在實驗室與學生交流(中國科學報 鄭金武攝)
邵峰🤹🏻♂️,199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邵峰選擇遠赴美國深造✝️🤜🏼,獲得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並先後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產出了一系列重量級成果。
2005年🧑🏿🍼,邵峰毅然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對於這份執著,邵峰說,自己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份認同感👨🏻🏫:如果自己學有所成,從事的工作能對提升國內科研水平有哪怕是一點幫助👰🏼,那就一定要回國。
當時的國內👩🏿✈️,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研究起步不久。邵峰組建團隊,開始從事細菌感染、免疫防禦分子機製等領域的研究🙉🏝。他說,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態,但是在研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有價值的還是去研究和人類健康與疾病相關的問題,“希望我們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癌症等疾病的發生機製,並且找到更多的治療方法。”
邵峰說,成功的背後往往是無數次的失敗、無數次遙遙無期的等待。比如他們從2007年以來一直在做一項炎症小體的天然免疫研究🚣,但一直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令我特別欣慰的是,我們團隊的每一個人對追求科研真理都有一種特別樸素的摯愛🛄!大家沉浸在實驗室裏,凝心聚力為一項成果而付出,不被外界的企業🦓、課題🕋🫦、經費等‘誘惑’。我想這就是科學家應具備的定力🍪。”
邵峰自己就是“沉浸者”中的一員。如果不出差、不外出開會,他肯定每天都會出現在北生所的實驗室裏。早上8點就到🧑🏻✈️,和實驗室的各組夥伴們商量最新的選題🕟、新的研究進展,問問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可以用什麽辦法解決……一圈下來🤘😻,往往已經到了下午🔻,中午飯顧不上吃是常態。但對於夥伴們🩹🤽🏽♀️,他一直很關心。團隊科研成員只要有誰身體不舒服,邵峰肯定第一句話就是“趕緊去看醫生♥︎,然後休息休息,養足精力才能繼續幹活兒”。
在大家的努力下💁🏽🀄️,邵峰帶領團隊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從2007年起,邵峰團隊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科學期刊上頻頻亮相⬇️,發表多篇重量級論文👮🏻♂️,研究成果多次被專家和學術雜誌重點評述。目前,邵峰是天然免疫和細胞焦亡領域最為領先和貢獻最大的國際科學領軍者之一,其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註和承認,極大地推動了領域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他對於Gasdermin家族蛋白的研究,開啟了炎症與免疫研究的新方向,同時也為包括膿毒症和腸炎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的藥物以及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引起了國外很多大藥企和生物技術公司的高度關註。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在北京揭曉。邵峰因發現了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摘得“生命科學獎”🏃➡️。
人物簡介

邵峰,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1996年邵峰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199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之後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2005年回國後進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資深研究員;201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3年作為首位大陸本土科學家獲得國際蛋白質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2014年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2016年入選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7年獲得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傑出成就獎⛑️;2019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21年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邵峰主要從事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在病原菌毒力機製和抗細菌天然免疫領域取得系列重要原創性發現👩🦼。
“傑出青年中關村獎”獲得者 劉光慧
手持四根“魔杖”,胸前一顆光耀璀璨、孕育無限可能的“水晶球”👩🌾🙇♀️。有記者曾說,如果給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幹細胞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劉光慧畫一幅卡通素描,這個構圖再合適不過。
四根“魔杖”代表四種基因編輯技術👳🏻🎏,除了聞名遐邇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團隊對於輔助病毒依賴的腺病毒載體(HDAdV)🫨、TALEN、telHDAdV等基因編輯技術持續探索研究了近十年。“水晶球”代表充滿生命魔力的幹細胞🍵🆓,無論是成體幹細胞、胚胎幹細胞還是誘導多能幹細胞,劉光慧對蘊藏在它們內部的“波詭雲譎”的機製做了深入的探索,並創新性地發明了精準的基因編輯技術🔳,推動幹細胞走向不同的生命進程。
劉光慧,2002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現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人多能幹細胞與衰老&疾病研究課題組組長(PI),是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學醫的經歷讓劉光慧深刻理解科研的終極目標是人類疾病防治,他發現教科書中記載的疾病機理和藥物的作用原理幾乎均來自於西方🤾🏽。為了用中國方案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重大科學問題🏢,發現新型疾病機理和幹預策略🤷🏽♀️,劉光慧走了一條看似“繞圈”的路,卻直擊“根基”⚧📋。
在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攻讀學位後🤌🏻📋,劉光慧前往美國斯科利普斯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在這個全美排名前十的研究所,劉光慧對細胞核膜蛋白的性質和功能進行了透徹的研究。2009年🤾🏽♂️,美國解除了對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限製。劉光慧判斷幹細胞技術對於理解和治療人類疾病將大有可為👋🏿,旋即於同年轉入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開始從事人類幹細胞相關研究🏖。

劉光慧
2012年,在幹細胞和基因調控領域受到良好訓練的劉光慧重返中國科學院,建立了衰老與再生研究組。“出國學習就是為了回來👩🏼🦰。”劉光慧的內心始終堅定如初🧁。
近些年👨🏼🍼,他帶領團隊首次在人類疾病幹細胞中實現致病基因突變的精準高效矯正🧏🏼♀️;獲得世界上首例遺傳增強的幹細胞及血管細胞……這些讓劉光慧獲得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樹蘭醫學青年獎等眾多獎項和榮譽。憑借創造了世界首例長壽基因敲除猴模型、揭示靈長類和嚙齒類動物在衰老調節通路方面的差異,劉光慧及合作團隊獲得了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2019年6月,劉光慧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2021年9月13日🚦,獲得第三屆“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
個人簡介

劉光慧🛗,2002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獲理學學士學位👩🏽🦳;2007年於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7-2012年先後在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和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從事博士後(Research Associate)研究🅿️;2012年加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幹細胞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細胞生物學會衰老細胞生物學分會會長🤌🏻, Protein & Cell 雜誌副主編💔🧑🏽🦱。在衰老和再生醫學領域取得了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在 Cell,Nature,Science 和 Cell Stem Cell 等刊物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樹蘭醫學青年獎👧、首屆老年醫學傑出貢獻獎、科學探索獎等🛳。
資料卡片
2019年,北京市出臺新修訂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三個人物獎獎種👨🍳,旨在突出科技獎勵的人才價值導向🤾🏻♀️。其中,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是北京科學技術的最高獎🧙♂️,旨在獎勵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或者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中取得重大突破,創造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或者生態環境效益的個人😮💨;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則旨在獎勵具有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巨大潛力的青年科學家🧱。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人物獎,頒給了14位科學家:邵峰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翟薈⚜️、趙永生🛵、劉光慧、彭同華🤹🏻👩🏻🦳、潘湘斌、楊洋🧏🏻♂️、印奇7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安德裏亞·卡羅·費拉裏👨🏻💻、傑·姆·德·柯艾🙆、馬修·艾利克斯👩👧、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𓀝、安東尼𓀒、埃爾納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圖片及資料來源👨🚀:北京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