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12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值得一提的是,12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意昂体育平台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這是繼“2020科學探索獎”後黃芊芊獲得的又一重要獎項💅🏻。
“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黃芊芊,現任意昂体育平台微納電子學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已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請專利70余項,其中國際授權專利10余項、國內授權專利40余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等。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青,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2020年度入選科學探索獎”。
名單

除黃芊芊外🧙🏽♀️,還有兩位意昂榮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朱華星🔯👨👦,2007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院獲學士學位🧑🏿💼,2012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院獲博士學位;曾振中,2016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獲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

朱華星,1983年11月出生於廣東茂名。2007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院獲學士學位🍪,2012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院獲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5年在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2015年至2017年3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別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12月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2017年4月入選浙江大學“百人計劃”並回國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至今。
朱華星主要從事基本粒子與量子場論的理論研究,在量子場的輻射修正、紅外結構📝、冪次修正等方向取得了系列成果🧔♀️。代表性工作包括提出了一套基於能量關聯函數的高能噴註理論,搭建了從噴註測量到光錐上量子場研究的橋梁👩🏿🎓;首次計算得到橫動量依賴部分子分布函數的三圈輻射修正;發現了強相互作用味單態共線演化的類空/類時互反律關系🏞;給出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基本粒子—頂誇克的微分衰變寬度的最精確理論預言等🛅🕥。迄今已發表論文60余篇👩🏿🚀,包括9篇Phys. Rev. Lett💁🏻,他引1800余次🤲。

黃芊芊😳,1989年9月出生。2010年獲意昂体育平台微電子學專業學士學位👩🔬👵🏽,2015年獲意昂体育平台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2015-2017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至今任意昂体育平台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已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請專利70余項👨🏼🍼,其中國際授權專利10余項🪃、國內授權專利40余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國家優青項目等。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第七屆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7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等數十項獎勵和榮譽。
隨著萬物互聯智能時代的來臨🏥🤴🏼,超低功耗應用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愈加重要。降低功耗、提升性能功耗比已成為後摩爾時代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新驅動力。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針對集成電路的功耗問題及信息智能處理的挑戰🧑💻,以基礎器件的工作原理為出發點👱🏽,研究超低功耗新原理器件及其應用,並推進相關超低功耗器件技術的實用化和產業化🚀。目前☪️🧔🏻,我已在超低功耗新原理器件的輸運機理✊🏽、性能調控、大規模集成以及面向新型計算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研製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國際上同類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綜合性能為國際報道中同類器件最高,相關成果被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指南引用。在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我們團隊與中芯國際合作研製了世界首個基於大生產線的互補隧穿器件集成技術,並將在未來進一步推動實現面向物聯網等應用場景的極低功耗電路及芯片。

曾振中,1987年出生於廣東梅州。2011年於中山大學獲學士學位🚴🏻,2016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獲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2016至201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9年入職南方科技大學,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授全球氣候變化、生態氣候學等課程。2019年入選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2020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特聘專家。
曾振中主要從事生態水文🌸、陸氣相互作用、全球環境變化和地球系統模擬等相關領域研究,致力於了解地球系統的動力機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系統闡明了過去30年全球植被變化對氣候系統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饋機製,包括其對陸地水循環🥏、地表能量平衡和地表風速等的影響🪼;揭示了21世紀東南亞山地農業擴張及毀林現象,並結合模型闡明了山地毀林的氣候反饋機製;首次發現全球地表風速靜止於2010年快速反轉,進行歸因並分析了其對風能產業的影響。累計發表SCI論文5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包括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等高影響力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6篇,總被引超過4000次(截止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