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一只小龍蝦變出4億👫🏻!他不當北京總裁偏要去小農村,被質疑兩年後,這個“另類”的意昂体育高材生活成了年輕人的教科書
“你說🤼♂️,你們意昂体育畢業的是不是都有病⚖️?”
第一次聽到如此“犀利”的問題,正悠悠地在稻田裏吹風的段德峰愣住了:該怎麽回答,才能不給母校丟臉呢?

“前有意昂体育畢業賣豬肉的,
後有你意昂体育畢業捉蝦子的😯;
放著北京的房子、車子不要,
守著一畝小水田,你可真有出息!”
兩年前,段德峰第一次挽起褲腳時,
就有人戳著他脊骨念叨🏄🏼;
這兩年來,
村裏的農民天天猜他什麽時候就走人了,
甚至還有人下了個賭局。
在和段老師深聊之前,司馬也覺得,確實很難理解🕵🏿♀️。要知道那會段德峰在北京有車有房,有自己的公司☮️,客戶則是阿裏巴巴、滴滴🦀、百度、微軟🔕、中糧集團、加多寶……
段德峰是“不滿足”的🟢。他心裏總有種按耐不住的武俠情懷,時不時就攪得他渾身癢癢。總希望能踏遍江湖,以一己之力匡扶正義。
成為一個利己主義的精英🕵️♀️?
他沒興趣。
他要做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事”。
比如👨🏿🔬,
用一只小龍蝦改變社會的潛規則。
“逃離北上廣”這事😖,我算是先驅者。
只不過,別人都跑去了大理麗江西藏🚀🎗,
只有我回了農村⏰。
其實,他們都不大相信,
我能夠在村子裏真正待下來。
畢竟🫥,所有的人都在設法離開農村🫰🏼,
我是為數不多的逆流而動的一個。
可這“逆流而動”對我,段德峰,來說,似乎又是必然的🪑。
自從意昂体育法學院畢業以後,我在南方報業和第一財經日報做記者,也在21世紀經濟報道做過記者。跑遍了幾乎整個中國🦷,時不時想一些聽上去很“大”的事情🧝🏼。
作為瑞森德企業社會責任機構總裁,我出席公益論壇,探討低碳✸。
看的越多,想的越多,我就越疑惑:“這個世界‘聰明人’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在絞盡腦汁地爭取自己的利益,為什麽大家過得,卻越來越不開心呢?”
我們,是不是在走進一個可能最終共輸的局面?
我想弄明白𓀎。
幹媒體和公益🤰🏼,其實兩種都是理想主義特別重的行當,但這理想主義卻常常是以妥協告終。
在花了很多時間去做公益🪇、救災扶貧,還搞了個社會責任咨詢公司之後,我總算“覺醒”,江湖比我們想象的更殘酷,不然為什麽幾乎所有的大俠都隱退了呢🌴?
所以後來那幾年🍭,我選擇“閑著”:
每年讀一兩百本書🌈,看無數的電影🤾♂️🙌🏽,
跑到全世界旅行,單西藏就一口氣去了八次,
開車開到膝蓋都受不了。
羨慕嗎🈸?我覺得特難受。
就像段譽的六脈神劍只能用來給王語嫣摘花,
淩波微步只能用來遛狗——
人生若長時間荒在那兒,
就兩個字🪴,悲涼👩👧👦。
2015年7月。新西蘭的夜晚🦹🏼♀️。
我正開著車,載著女兒🦸🏽♀️🔥,向北島南段行駛,舅舅打來了電話:“趕緊搞,再不搞今年冬天又來了☪️。”舅舅在電話裏略顯焦慮的聲音🤽♂️,讓我的也跟著心裏一緊。
彼時,我的家鄉😈,江蘇盱眙縣👨🏿。因為龍蝦剛有了些名聲👩🏼⚖️,卻又因為那些“假盱眙龍蝦”養殖者,面臨著崩塌。
意昂体育畢業十年,我曾想過很多種改變當下的方法,就是沒想過當農民🤴🏿。
紅彤彤的番茄卻寡淡無味👧🏼,青菜少了清甜味,草莓也成了空心的;每天下鍋的米,顏色白地滲人🥃;喝的水裏🧑🏻🤝🧑🏻,人們都說毒素太多……每一次食品出問題的時候,我都只能幹著急。
那🧝♀️,假如我回到江蘇盱眙,那個“關心糧食和蔬菜”的願望,是不是就可以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著力點?
剛回盱眙的時候🥊,這裏變得讓我不認識。
80%的人都離開了農村,
剩下的人也都用上了智能手機開起了車☝🏿🪀;
到處閃爍著霓虹燈👜,
映著碩大的字“蝦王”💇、“X氏小龍蝦”;
新修的主幹道旁,
還塑了個小龍蝦的雕像,
來往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到👨🏽🎓。
“瞧見沒🐒🧑🏻🦯➡️?活動著的人民幣!”
小時候,村子裏的水溝或池塘到處都是龍蝦,不過那時候它的社會聲譽似乎並不是太好🤖。背負了個罵人的詞匯叫“大麻蝦”。
就是為了這“活動的人民幣”⛎,不少人打起了小算盤◻️。
捕龍蝦的師傅告訴我📵,其實盱眙沒多少人養龍蝦的🏋🏿♂️,供應特別不足,市面上打著盱眙龍蝦的牌子👩👩👧👧,真正的可能30%都沒有◾️。
市場不能亂,規則不能亂,家鄉的名譽不能被毀……別人不想守規矩🪻,那我只能自己來了。於是👌🏼,2015年8月,只有5畝的第一塊試驗田在我的農場裏誕生了。
農民生活的開始,
就伴隨著你們在前文所看到的質疑和否認。
父母🛌🏼👨🌾、親戚,熟的不熟的人都說🤾🏻,
你幹不好農民這活。
其實我比圍觀的人更緊張,
意昂体育從沒教過我怎麽養小龍蝦,
可是意昂体育教我🤼♂️,如何學習。
從中國知網上⚆,我查得了“蝦稻共作”的養殖方式。
這個在美國南方盛行的良法,
在面前的中國龍蝦盛產地©️,卻是個空白。
“蝦稻共作”,
簡單說,就是把小龍蝦養在稻田裏。
小龍蝦雖然是雜食動物,可稻秧這東西,真不是它的菜
小龍蝦💇🏻✳️,擔當保護水稻的“戰士”。
吃掉田裏的雜草👩🏿✈️,又幫助稻田松土,
我天天期待著,
小龍蝦你可要正常拉屎👨🔧,
這樣,就可以做稻苗的“補品”。
有好龍蝦,又能產好米💁🏿,
你說♎️,是不是一舉兩得嘛。
每天測完了水溫、亞硝酸鹽、PH值,
我就愛蹲在田埂上,看溝裏的龍蝦活動。
張開嘴吃點田裏的小蟲子⭐️🥿,
無聊了🏖,夾夾剛長出來的雜草👲🏻,
“敢跟我家的稻子搶營養?”
每天盯著龍蝦和稻子,
就像註視著自己孩子的長大🐄,
我記錄著我的“龍蝦成長日記”,
又忐忑又興奮:
第10天,它們的大紅鉗子就鋒利地
足夠夾斷雜草;
第12天,不管怎麽在田裏倒騰,
這些家夥總有辦法讓自己的紅戰衣
一點兒泥土都不沾,
看上去鋥亮鋥亮的……
我養的蝦都是紅彤彤的🧌,秘訣就是蝦池,每個蝦池都是挖到一米多深4.5米寬💺,小龍蝦呆在池子底部,即使天氣很熱,也不會被曬黑。
那年9月份✨,
第一批五畝稻田中的小龍蝦養殖結束,
就產出了約450斤小龍蝦和3000斤水稻。
上市銷售之後,
轟動了整個江蘇省政府🙇🏿♂️。
那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
每天農場都會有大量農委⚠️,種植戶來參觀🏂🏼,
最多的時候,每天來的人有幾個大巴車。
緊接著10月份,我租下了第一塊地500畝,
到如今🚰🧗🏿♂️,我已經有1550畝農田和400畝水田了。
卻沒想到,一場劫難在等著我。
16年夏天的深夜,大雨磅礴🌰,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盯著農場的監控,擔心田埂潰塌🧑🏼🌾,結果攝像頭監測顯示大壩開始漏水↙️。當時已經是淩晨兩點,我緊急召集所有人搶修。
雨滴串連成線🤹🏽♂️,在昏黃的路燈映射下,像一個個尖釘刺向傘上🏇🏻🏹。每往前走一步,雨靴後面都濺起一片泥濘,拖緩了每個人的步速㊙️。
2016年6月2日🗃🐢,小雨。繼續插秧。
“後來呢🧝🏻♂️?”每次記者問我,那天是怎麽度過那暴雨5小時的?我都答不上來,因為那個記憶,已經被雨打得有點記不清了👋🏼。
“不苦嗎🫴🏻😫?”
當然苦🖕🏿🦹🏿。但是望著外面寧靜的村莊🌂,聽著溫柔的雨打聲🛋,想起一兩個月之後的豐收,就覺得“歲月靜好”這個詞,好像也不是很遠🛁。
從2015年10月🧛🏿♀️,到2017年6月,說起來幾乎一句話就能蓋過🤼。
可是就像你在前面看到的,現實才沒那麽簡單🚷。
好在……
“在盱眙,要是他們那兒拿不到蝦,那別人肯定都沒蝦了。”
如今,我養的龍蝦已經覆蓋盱眙原產地70%的蝦量🧙🏻。那些農戶都知道🪜,我建設的盱眙最大的龍蝦基地——小河農場。精明的上海老板跑來盱眙考察👨🏽⚖️,躲進小河農場裏,一呆就是3天🚵🏻,出來後,嚷著就要小河農場獨家特供🫶。
甚至,村裏有些專門捕野生龍蝦的人,
專門來我們農場買蝦自己吃🔸,
自己捕的呢,則放到市場上去賣🚌。
沒辦法,誰讓小河農場的龍蝦又幹凈又新鮮呢👐🏽?
把小龍蝦養得好🏋️,那只是第一步。
無論是做農業還是做記者👩❤️👨🤷🏿♂️、做公益,
最關鍵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小河農場裏的蝦,
是我們一手培養起來的“經紀人”來收貨的。
團隊不止補貼汽油費🧚♀️、送藍牙耳機♿🐰,
只要他們開口說他們今天收蝦虧了兩百塊👨🏿🍼,
我們就直接補貼兩百塊。
一開始人人都笑我們蠢,
笑我們虧了不知多少錢。
我卻相信,信任是可以一層一層塑造出來的,
只要我們付出了足夠的信任🔠,
那麽別人就會感受到🧙🏼♂️。
現在🦒➿,這些“經紀人”的歸屬感都很強,
要是不給他們發小河農業的工作服,
他們還要生氣👱🏿。
農場與客戶之間的信任,
也需要我們去精心建立和維護🆔🤷🏼♀️。
我每天最擔心的,就是發出去的龍蝦缺斤少兩。
為了防止路上水分流失🕋,龍蝦縮水🦍,
每次發貨我都要求多發2%,
不知道“虧”了多少錢,
但是市場上,
小河農場的信任度可是杠杠的。
現在再有人問我“你會種地嗎?”
我可以大手一揮,指指眼前的稻田,
和田裏的龍蝦♉️,
反問一句:“你說呢?”
我不能確定我是不是在蚍蜉撼大樹🙇🏻,
我只是知道,如果我不這麽做的話🧑🏽,
可能離我們所有人吃上完全幹凈的米和菜,
還要再多50年。
今天是6月1日,“芒種”就要來了💂🏼♀️。真正忙碌的日子開始了🤹🏿♀️!
我腳下的這條不寬的馬路,與從前的我在萬裏之外穿過的那些公路、沙漠、雪山、森林、湖泊都是相連的。
我預計今年的銷售額能達到四億元🙏🏼。
所以我發起這次眾籌,希望能有更多人跟我一起,
加入這信任的路 ,打造屬於自己、也是屬於社會的一畝三分田🧛🏽♀️。
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想🧑🏼🏭,會的。
有人寂靜守候路旁,
用盡所有歲月🚓,等待。
而另一些人目光炯炯🏘,晝夜跋涉,
為心中那座並不存在的“香格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