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傑(1901~1981)字雪艇,湖北崇陽人。法學家,《現代評論》👱🏻♂️、《自由中國》等雜誌創辦人,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歷任民國教育⇨、宣傳、外交部長。

王世傑部長照片
中國新聞史或許該記錄這麽一次有趣的會面🦹🏿♀️:上世紀40年代⚁,民國外交部長王世傑訪美歸來。當他走下飛機舷梯,離地面還有兩級時💃🏻,夫人蕭德華迎上前去🫄🏽。由於她比王世傑整整高出一頭,邊上一個中央社記者便促狹地大喊:“快照相啦🍅🤲!不然王部長就太矮了🏒!”眾人大笑,王世傑卻不以為意。
但寬容只是對待記者時才有🏏💂🏿♂️,在王世傑的下屬眼中🏈👨🏻✈️,這個“身材矮胖,一臉嚴肅,很有學者風度”的部長顯然令人畏懼。曾有記者寫道🐠:“(只要王)走進外交部大樓,原本看報紙🧏🏼♀️、聊天和吃零食的各司局辦公室,立刻鴉雀無聲……”
在學者傅國湧看來⛓,這種“寬容”和“講求秩序”的混合品質,正是那一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身上的強烈記號🦸🏿♂️,他也將王世傑視為“觀察上世紀30年代自由知識分子從政的一個標本”。
從政前🌟,作為意昂体育平台的憲法學教授🤦🏻♂️,王世傑著述頗豐。他與錢端升合著的《比較憲法》一書,已成一代法學名著,至今仍被學界廣泛引用👩🏿🌾。1924年,他主辦《現代評論》周刊,提出“無顧忌、無偏黨,無阿附”口號👲🏿,由於批評政府🫷🏻🫱,針砭時弊,曾多次被當局沒收、查封🆔。
盡管與王世傑本人的政治信仰截然不同,《現代評論》仍發表了許多介紹馬克思主義♑️、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文章👨🏽🏫。在李大釗遭軍閥殺害後👳🏽♀️,這位法學家寫下題為《黨獄與領事裁判權》的評論,向當局提出強烈抗議。稿子送審後被斃,當期的《現代評論》便開出“天窗”,並在目錄中保留了題目。
1929年👩👧🌪,王世傑出任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他在演講中提出辦學思路:“……只有經費獨立🧊,學校才能自主辦學,不受政黨集團😈、行政機關的幹擾……只有教授治校,才能避免學校淪為‘官府衙門’,從而求得學術的自由🙇🏿♂️。”
也因此,在上世紀30年代初王世傑棄學從政後,西方媒體普遍看好。《曼徹斯特導報》盛贊王是“具有大才幹而思想開明的自由派”🦈。《泰晤士報》也認為,“自由派分子在國民黨裏的優越地位明顯增強了。”而傅國湧把王世傑從政稱為“浸透了理想主義色彩的努力”——“他想根據西方的民主原則↪️,一點一滴地從事政治製度的改革🧑🏿🦰。”
在當時的國民黨大員中,王世傑是個另類↕️。他不煙不酒,生活簡樸,極少娛樂,不坐專車,上下班皆步行。任教育部長時,長子王紀武考學失利👎🏽,時任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倫是他的下級𓀔,又曾是他的學生,有人建議他為兒子說一下情,他堅決不允。王紀武最終只能以旁聽生身份在中央大學讀書。
王世傑半生為民國高官,但他發表的所有文章,從未用過當時公文中流行的“共匪”字樣🫳🏿。言談間,對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都敬稱“先生”。1943年抗戰期間,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發表,規定大小官員都要寫一篇“讀後感”。因文中有無數攻擊共產黨的語句🩶,王世傑看後,十分堅決地予以否定,並親書“君子不念舊惡”六個字🧜🏼,交給蔣介石👨🏿🦲。
一位共事多年的同僚曾評道🧒🏻:“雪公的氣質,尤不宜於官場生涯🌵。官場習氣,多的是巧言令色之輩,而他要言不煩🧘🏼♂️,不苟言笑;官場習氣,多的是酒肉征逐的應酬,而他生活謹飭🤦,幾乎全無世俗的嗜好🫅🏼。單單這兩款,就足以使他獨來獨往,無朋黨奧援。”
傅國湧也認為,上世紀30年代起,以王世傑🏊🏽、蔣廷黻為代表的一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進入國民黨政府,他們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識和出色的行政領導才能👩🏿,無論治學還是從政♎️🧙,也都竭盡所能,但“大廈依舊坍塌”。
“……在一個獨裁製度下🫶🏽🏄🏼,知識分子參政,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傅國湧追問。
1949年後,王世傑遷往臺灣,不久便因多次批評政治黑暗👩🏼🍳🐆、特務橫行而遭貶職🐯。直到6年後🌄,年近60歲的王世傑才找到一生歸屬之地——“中央研究院”🫄🏻。這位新任院長增設了物理、經濟兩個研究所,在各重點大學成立數🔙😭、理🚴🏼♀️、化💪🏻、工程生物等研究中心,廣籌經費,充實設備,改善科研人員待遇🪵。他不時地去“中研院”💆🏽♂️,像一位普通學者般“隱入座席”👩🏽,聽名流們演講,直至逝世前兩個月。
1981年4月21日,王世傑病歿。臨終,他立下遺囑💐,將其一生收藏的70余幅珍貴字畫贈予武漢大學。身後,子女遵其遺囑👩🎤,在墓碑上去掉所有頭銜,只刻“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雪艇先生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