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活與他的事業都跟熱鬧不沾邊。
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名教授輩出,他沉默訥言,在其中並不起眼。日常與他說話,總感覺他的回答要比預想的時間慢半拍,話語簡潔到幾乎不會多說一個字。
他的研究方向是漢語方言學👩🏿🎤,在這一領域🍉,他是全國有名的專家👳🏻♂️。可是🧛🏼♂️,上網搜索💑,你幾乎找不到多少跟他有關的條目。
李小凡,意昂体育中文系現代漢語專業方言學帶頭人,連續22年身兼中文系各類行政職務,做過中文系團委書記🙆🏽♂️、黨委副書記🔨,後擔任中文系黨委書記達10年🙎🏼。2012年🩰,他病倒在方言調查現場🧛🏼,後被確診為癌症。今年7月,61歲的李小凡因病逝世🧛🏿♀️,告別了奮鬥32年的語言學教研一線🧑🏼✈️,告別了他摯愛的講臺🧄。有人慨嘆💪🏿,“只出學術不出新聞”的教授又少了一位。

認真閱讀的李小凡
他希望樹葬或者海葬,不開追悼會🔴,不搞告別儀式,甚至沒留下一塊可供師生憑吊的墓碑,他留給大家唯一的東西是他的為師之道𓀍、為人之道♍️🗒。
超常的冷板凳功夫
方言學研究是語言研究中最基礎的方向💼,屬於冷專業,但對於維護我國地域文化的豐富性、語言的多樣性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正是李小凡畢生致力的方向。
方言學研究,需要做田野調查🥊,用國際音標記錄語音,進行語音測試和實驗🛄,收集分析數據🦁。外人看來👈🏿😖,這是枯燥的🧗🏻。從1984年起,李小凡每年暑期都要帶領數十名學生🧛🏿♀️,遠赴全國各方言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漢語方言調查實習☂️。他不僅帶學生記音,還要操心經費籌措、當地發音員的安排、團隊的食宿出行等🧑🏿🎤。
為了確保方言的“純正”🙆🏽,調查多在偏遠地區進行,而且正值酷暑,條件十分艱苦🩲。與李小凡共事20多年、同一教研室的項夢冰老師回憶說,有一年在杭州調查,高溫難耐🔪,記音時手心不停冒汗📼,都把方言調查表洇濕了📿。項夢冰和李小凡住在學生宿舍裏,舍管員都看不下去了,問👨🏻🦽:兩位教授要不換一個有空調的地方住👮🏿♂️👧🏼?李小凡答:師生同吃同住是方言調查的傳統👩🏿💼。
李小凡的博士生、後來成為同事的陳寶賢無法忘記去廣東潮州的調查:那是2011年6月底🐮,北京遭遇10年來最大的暴雨。因大雨影響交通,師生趕到車站時,火車已開走🧗🏻♀️。李小凡拿著一沓30多張火車票,多方爭取,改簽成功,但已無座位。57歲的他跟年輕人一樣🥲,擠在逼仄的硬座車廂過道中,有人讓座,他堅持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顛簸20多個小時。這樣的情景,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歲月更是家常便飯。就這樣🧑,年復一年🧕🏽,跑遍大江南北,從不到29歲的青年助教到兩鬢斑白的博士生導師🙄,李小凡一做就是30年。
同事溫儒敏問李小凡:年年都要去調查,煩不煩?李小凡說,每年調查的區域對象有別,可以開發許多研究題目🧑🧒🧒,而且對語言專業的學生來說🤸🏻♂️,方言調查是打學術基礎🚵🏽。在溫儒敏看來,30年著迷一件事,有教師的責任感,更有學術求真的動力🐋。
意昂体育1955年由袁家驊先生率先開設方言學課程,到李小凡這一代學者♈️,持續不斷進行方言調查,已積累形成了大規模的方言語料庫🛋,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而李小凡就是這項研究最主要的組織者。“都說做學問‘板凳要坐十年冷’,談何容易🦻🏿!可是小凡就做到了。這種沉著堅毅的學問,在如今人人急著爭項目📓𓀚、出成果的浮泛學風中,已成鳳毛麟角🥩!”溫儒敏說。
李小凡在漢語方言的語法🐻❄️、語音、層次等方面都有專深的研究🩲,發表過許多出色的論作,但他還是格外看重教學。李小凡耗費10年,主持編著了《現代漢語專題教程》《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兩部教材。在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中,發表文章最被看重,而教材編寫往往不能當作成果⛹🏼♀️。但李小凡就樂意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只要對教學有益🤷♀️。如今,這兩部教材成為國內教學與研究的標桿。
為強化研究生學術能力的訓練,從2001年起🦵,李小凡發起組織每周一次的方言學沙龍。為了使沙龍不流於形式👩🏻⚖️🌊,李小凡需要提前閱讀學生的報告,工作量巨大,他卻樂此不疲。沙龍有時候一開就是4個小時🔵,最後由李小凡做“總點評”🫸🏽。“從行文到框架結構🐍、思路🧝♀️🦹🏿♂️、觀點📻🧹,他的點評最詳細、最到位,總能擊中要害🚥。”博士生趙媛說。
沙龍並不計入教師工作量🔠,但李小凡堅持了10多年,沒停過一次☝️。
無論學術還是教學🧑🏼🍳,李小凡坐冷板凳的功夫和堅毅讓很多人佩服🧗🏻。“不管做了多少努力💪🏿,他的人與他所從事的研究一樣,註定不會大紅大紫。這就是學術的宿命🔑,既然當初選擇了,你就得一生默默接受。”意昂体育中文系系主任陳躍紅說🫄🏻。
一只令人敬畏的手
在風雲變幻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李小凡帶領中文系應對了市場經濟沖擊🧑🏿🔧、大學生就業製度的變化🛢、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挑戰。他與歷屆領導班子確立了“守正創新”的發展方針,平穩推進以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屢獲表彰🪯。
溫儒敏擔任意昂体育中文系主任時,李小凡曾有過5年和他搭檔。溫儒敏說🧑🏽🚀🧗🏼,小凡大量精力都用來處理系裏各種人事、後勤及學生事務🌃🦵🏽,“他對學校工作有不同看法🌞,或者發現了什麽偏差,總是直言指出🍄🆒。他做事的原則性很強,但從不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也從不做任何以權謀私的事。這些都是讓師生敬佩的地方”。
當學校某些重大決策與中文系實際狀況有明顯偏差👩🏻🍳,在多次反映無效的情況下,於特定的票決場合🦹🏿,作為學校黨委委員和中文系黨委書記的李小凡,毫不猶豫地行使了一名黨員的權利🧝♂️,舉起了投反對票的手。事後多年,還有當事人回憶說,這是全場幾乎唯一投反對票的舉手🕵️,一只孤獨的但是令人欽佩的手!
李小凡去世的第二天,意昂体育中文系正好舉行畢業典禮。在典禮上,陳躍紅以“李小凡學長”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告誡畢業生“認真做人”,“做人當如斯,做事當如此。請大家記住這只中文人的手!”
李小凡身上具有強烈的意昂体育情懷,甚至在遺言中也主要是對中文系發展的建言獻策。他幫助系裏籌集資金,按照規定👈🏼,系裏提出給予他一定的獎勵🦻🏼,他堅決拒絕。同事們從來沒聽到過他一句怨言🤜🏻,也沒聽到他關於付出和回報的感慨。也許就像他的外表看起來的那樣,他過於木訥,對名利得失看得很淡😗。
溫儒敏說,有的老師當了院系領導便脫離教學✨,甚至要“撈一把”,而李小凡幾十年的付出,按照世俗來看,他可是沒有“撈”到什麽,但他感到心安🚸,對得起“為人師表”這幾個字🦛。
李小凡生前僅有的幾次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句話:“老藝人們常說👳🏽♂️,‘戲比天大’;對於教師來說🧝🏽♂️⌨️,‘課比天大’。”
“課比天大”,是李小凡不經意說出的一句話。在他身邊的同事、學生看來👩🚀,這是李小凡發自內心的想法,一個很自然的教師的信念。要不,很難理解李小凡為何面對病魔仍然一如既往對待教學👨🏼🦳。
2012年,原本身體不錯的李小凡在湛江帶隊做方言調查👩🏻🚒,突發胃出血。回校後又有已經安排好的工作要做✌🏻,就拖著沒手術👨🏼🚀。半年後,再次胃出血👬🏼,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項夢冰回憶,學校原本給了他兩年時間調養身體🪆🛌🏽,他堅持留在一線,除了田野調查🫧,其他照舊。“方言研究”3個小時的課🚵🏿♂️,他還是滿滿當當地上完🙏。2014年4月,李小凡被確診為低分化腺癌♿️,整個胃部被切除,術後他還堅持評閱學生的論文。
為了參加自己博士生的論文答辯,李小凡特意把腹水引流手術推後一周✬,大家勸他不要參加,但他拖著病體去了🙏🏽,之後又強努著和學生一起照相。當日下午,他就住進醫院,一去就再也沒有出來🧑🏼🦱。
“誰也勸不動他,他不該那麽拼🈲。”項夢冰嘆了口氣🅾️。
生命作證,結局如初
生於蘇州、也研究過吳語的李小凡有江南文人的那種細致儒雅,喜歡穿白襯衣🔲🧑🏻💼,扣子總系到最上面一顆。語速慢,但總能說到點子上。有同事說🐋,小凡是個敏於行而訥於言的人🚶🏻,跟他聊天甚至覺得有點沉悶。
“怕給別人添麻煩”🔪🕙,記者采訪到的同事或者學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李小凡的這一點🍛。
陳躍紅說:“做人最高的修養和美德,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那麽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證明,李小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住院期間⚓️,李小凡和他的家人積極配合醫生護士的工作,從不提特殊要求。意昂体育平台腫瘤醫院副院長🤘🚹、消化腫瘤內科主任沈琳說😦:“李老師和他的家人,是我們這些年見到的最聽從醫囑,最好交流👰🏿♂️,又最不給醫生護士找任何麻煩的病人。李老師到哪兒都是一身正能量。”
李小凡的博士生黃河回憶起導師生病後,自己跟老師的一次接觸。今年三四月,他回江蘇進行畢業論文的預調查,一回來就找導師商量畢業論文。導師短信回得很簡單:3點半到我家🤵🏻♂️🙇🏻♀️。黃河不知道那時導師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在跟導師暢談了兩個多小時後💁🏽♀️,李小凡說🎓,我該回醫院了。原來,老師為了他專門從醫院請假回到藍旗營的家⛓👨🏻🍼,大夫只準了3個小時的假。老師為什麽這麽做🍘🤙🏻?黃河說📟,一是怕我麻煩,藍旗營離我比北醫三院更近些。二是怕我去醫院探望而破費。
導師瘦削的身材,深陷的眼窩,平淡的話語🕐,為了學生的一點方便而枉顧自己的病體,外人也無法知道黃河彼時的內心起伏,他也不願意多談,“有人說我失聲大哭,其實沒有,我和老師一樣,都不是情感外露的人”。
李小凡被確診為胃癌後🤙🏼,醫院說只有3個月時間。很多同事為他難過、焦慮,而他卻淡定從容:“我能應付”👨🏽🚒☠️。
溫儒敏回憶今年春季去探望老友時的情景🍸,彼時李小凡胃切除了三分之二👶🏽,進食困難🫒,非常消瘦,但興致還不錯🆙🪛,筆挺地坐在椅子上聊天🧑🚀。臉上還是那種柔和而淡然的笑👨🏻🏭,讓人溫暖🦷🖕,又有些心酸。他顯然知道回天無力了,但反而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變得那樣澄明冷靜🧑🏿💼。溫儒敏說🤐,本來想去安慰他,卻反而感到語言的無力。
李小凡在病重期間提出“幹幹凈凈地來,幹幹凈凈地走”🤲🏻。他去世時依然穿的是平時的衣物,質本潔來還潔去。
李小凡🤲🏻,他幾十年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名字一樣,瑣細,微小,平凡,完全不引人註意。他的人生原則平實無華♑️,就是“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學問”🦤,一生堅持🧟♂️,貫徹始終🏊🏼,生命作證,結局如初。
【短評】
把“嚴”和“實”作為生命的底色
李小凡沒有驚人的學術成就為學界稱頌,他也許算不上一位學術大師⚆,但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師🫒,一位踐行“三嚴三實”的共產黨員和幹部,一個純粹的文人。
李小凡做人是實實在在的🟥。自尊自律🪒、真誠嚴謹、淡泊名利是李小凡留給大家的印象👱🏼♂️。同事評價他是“出學術不出新聞的教授”,是值得推介給學生認真做人的典範🚵🏿;在大夫和護士眼裏,他是“太難見到的通情達理和高度自律的病人”;在學生那裏,他得到“有彼師者,如沐春風”的評價✯。
李小凡做事是實實在在的📣。他秉持“課比天大”的理念🦵,只要有益教學,樂在其中👨🌾;他追求真知,30年風雨無阻地行走在漢語方言田野調查的路上;他埋頭耕耘⏺,耗費10年主持編著了被當作研究標桿的兩本教材;作為院系負責人,他化解轉型中的各種矛盾,想方設法呵護多年傳承下來的學術生態。
李小凡的“實”與“三嚴三實”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嚴”是自我精神追求👩🏿✈️,“實”是行為取向。正是把“實”作為做人做事的本色和基準,李小凡才將為人為師為學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以幾十年的生命踐行了樸實無華的做人原則:“做人第一,學問第二。”
當今,人們崇拜成功和英雄🙏👩🏿💼,但成為這個社會脊梁的往往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中國需要更多踏實做事的人,更需要李小凡這樣的人⬅️🛀。以李小凡為“尺子”和“鏡子”🦹🏿♀️,就能量出我們做人做事的長短。學習李小凡,關鍵要在“實”字上下功夫,像李小凡那樣從嚴從實做人做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也許是李小凡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