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馬芙蓉是在一個周五的下午,陽光明媚👩🏻🍼,萬裏無雲,馬芙蓉辦公室的窗臺上密密麻麻地擺著仙鶴來、蟹爪蘭和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一盆盆植物使得屋內春光無限👷🏻、生氣盎然🦨,桌上放著一個小的水族缸🦸🏼,兩只金魚在裏面悠閑地遊著。
精心的準備、娓娓道來的話語🧑🏿⚖️、不時發出的爽朗笑聲,讓這一下午的采訪十分充實。最能感染人的🪼,是馬芙蓉那種積極樂觀、懂得感恩的陽光心態。即使是在遇到坎坷和挫折的時候,她心中所念的依然是感恩和知足🛏。“你看我很陽光,其實是別人給我的正能量很多。”正如馬芙蓉自己所說,不論風吹雨打,她依然是一朵在陽光下傲然綻放的芙蓉花,給人們帶來美和正能量。
學醫是命中註定的
馬芙蓉祖上從未有學醫的🛞,她是家中老大。父親解放前就參加了革命🤒,後來又參加抗美援朝,直到1958年才返回國內。馬芙蓉出生時👨🏭,父親已經三十多歲了,對於她的出生喜出望外😓👩🎨,對她更是寵愛有加並寄予厚望。
小時候,馬芙蓉一直是學校的優秀尖子學生,但對未來做什麽還是朦朦朧朧🤾🏽。上中學時,在與父親的無意聊天中得知🤾🏿♂️,父親想要她將來當一名醫生。那時在父親看來,做醫生是很輕松的✸,更以為五官科大夫可以不值夜班🤛🏽,所以希望她將來當個五官科醫生,給人看病又不受累🔞。
1980年恢復高考不久,馬芙蓉便隨了父親的意願報考了醫學院🤦🏼♀️😖。學醫並真正當上了耳鼻喉科醫生後才懂得,所謂的“做醫生很輕松”“五官科大夫可以不值夜班”其實都是當時社會上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誤解。作為一名耳鼻喉科的大夫,不僅要值夜班,而且還需要奉獻畢生精力才能擔得起這副重擔!
在德國和瑞士的求學經歷使馬芙蓉受益匪淺,“在科隆大學醫院🤹🏼♂️🏓,我留心著他們文明舉止的每一個細節,我的德國教授見到他的患者,首先握手問好,寒暄之後🤷♀️👨🏿🦲,很快進入嚴謹的診治過程中👤。也正是這些潛移默化的東西🚣🏽♂️,不斷地影響著我日後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盡管,遠離家鄉和親人,我備受異域陌生生活的折磨,但堅定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倔強性格支撐著我,讓我擷取了新的醫學理念和技術◻️,我像一個收割了整個秋天的農婦,背負著沉甸甸的碩果回到我們的國家💈,並把這些嶄新的醫學元素📘🫰,運用到我的醫療實踐中🎿,為眾多患者送去福祉。我心裏是幸福的。”
談起自己的入行經歷,馬芙蓉笑著說:“有時候想想也真是命中註定,這輩子生下來就是要從事耳鼻喉科的🤘🏻,就是為當一名解除眾多耳疾病患的‘手術一把刀’而來到這個世界的。”
馬芙蓉
讓病人看完之後感覺“值”
在好醫生網站上,許多病人都在評論中稱贊馬芙蓉醫術高、技術好,但最多的是在說她態度好、品德高。對待患者,馬芙蓉認為,最主要的是要“真誠相待、設身處地、耐心講解、尊重對方”💊🧨,要讓患者感受到醫生的愛心💍💂🏼♀️、真心和熱心。“大夫是一個跟人打交道的職業,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廣博的人文知識和社會知識。”
對待每一個病人🙋♂️,馬芙蓉都會耐心講解🤶🏻🔇,加之耳科門診的特殊性,馬芙蓉經常會遇到聽力不好的老年人,在詢問病史🧑🏿🎤、檢查、交代事項的時候都會遇到困難👰♀️,許多問題需要不斷地重復好多遍🙇🏿♂️👨🏽🏫,有時還需要大聲地“喊”🚵🏿♀️。曾經有一位有聽力障礙的門診病人,帶來了平時搜集的足足有一本書那麽厚的資料,請馬芙蓉幫他講解🔧🧛🏽♀️,但是由於他聽不見👨🏼🎤,馬芙蓉只能通過文字與他交流。馬芙蓉說👍,由於這些特殊情況🤦🏽🥍,她有時看一個病人相當於別人看三四個病人的時間,因此門診的時候🐻❄️,馬芙蓉會對病人數量有所控製👮🏻♀️,在盡量看更多病人的同時,保質保量地對待每一個患者👨🏿🚒,讓病人看完之後感覺“值”。
在耳鼻喉科,大夫遇到的不僅僅是患者生理上的各種病症,有時還需要解決他們心理上的痛苦‼️。例如,一些耳鳴、鼻塞的患者可能是由於心理原因如焦慮、抑郁而導致這些症狀,這個時候,馬芙蓉還需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用她自己的話叫做“話療”。“你對病人一個肯定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給他們的一絲希望,對他們的心理和病情都有很大的幫助。”
談到醫患關系,馬芙蓉說🚴🏽,其實大部分患者都是很好的,自己為患者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患者都會感激萬分。她認為👥:“患者和醫生不應該有矛盾🤟🏿,醫生是患者的守護神,他們需要如戰友一般並肩作戰,共同對付病魔🙅🏻🥳。現在有些患者,受到不良媒體的蠱惑🏂🏻,戴著有色眼鏡兒,對醫護人員一百個不信任🥁🖨,懷疑🍋、猜忌,甚至打罵、侮辱、砍殺🕶,實在讓人痛心啊🛃!這不是一個文明社會所應有的現象,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本人和大眾的健康𓀗。我們應該號召全社會都尊重醫生和護士,讓這種尊醫愛護的良好風氣蔚然成風。醫護人員應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理解患者,多替患者著想,真心的去愛護🙇🏻♂️、關心😢📗、幫助患者,耐心地去解釋和進行有效溝通。醫患關系應該是全社會重要的關系之一🎇,醫患之間應該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而不是火藥味兒!”
做醫生哪能坐視不管呢
馬芙蓉認為,做醫生一輩子是在做“菩薩”,做善事🧑🏫。要有慈悲情懷和一顆善良的心。一年前,她發表過一篇名為《我的醫道——天地人的和諧統一》的文章,講述了她救治一名罪犯患者的經過和對生命的理解和敬畏。這篇文章中所表現出的那種醫者的大愛感動了許多人。
馬芙蓉說:“醫生這個職業確實是要具有大德大愛的人才能從事和勝任☝🏽!選擇做醫生🍝,就意味著你不能過常人悠閑和有節假日的日子🧜🏽,不能睡個安穩覺,吃飯也會被打斷。當醫生就註定你這一輩子要全部奉獻給偉大的醫學事業,犧牲你自己的同時,還要奉獻你的家人🙎🏽♀️,犧牲你陪伴老人孩子的時間,還需要家人的理解👩🏼🚀、安慰和支持🧅。但是醫生這個職業是一個令人崇敬的高尚職業,我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和迷戀,使我願意為之奉獻一生而無怨無悔。”
馬芙蓉經常要做從耳朵進入顱底的手術🙇🏼♂️🚶➡️,切除顱底交界性和溝通性腫瘤🏂🏼,她說❗️:“一個女外科醫生,在顯微鏡下紋絲不動地‘一爬’就是十幾個小時,苦累對我都不算什麽,主要是要修得一副扛得住那些來自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巨大壓力的堅強神經和頑強作風。”
手術中的馬芙蓉
去年底,從青島來的一位瘦弱中年女性患者,因為面癱找到馬芙蓉,希望能夠給她恢復面容。這位患者十五年前曾經在當地進行過耳內腫瘤切除,在術前耳部和顱腦檢查中發現,患者耳內腫瘤復發🧝🏻♀️,通過中顱窩和後顱窩侵入顱內並壓迫大腦和小腦,腫瘤周圍環繞的是顱內的幾條大靜脈竇與之粘連緊密🚴🏿♂️。面神經包繞在腫瘤內。腫瘤觸之極易出血,加之與薄如窗戶紙的靜脈壁緊密相連而廣泛滲血和出血,手術幾乎在出血不止的情況下完成的𓀈。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顯微手術🫲🏻,終於完整切除了耳內和顱內的腫瘤,並成功進行了面神經修復。患者被平安地送出了手術室,回到重症監護病房🧙🏼♂️。當馬芙蓉拖著疲憊的身子離開手術室時🤸🏻♂️,心裏想著的卻是感謝🤸🏽♂️🙁,她說:“真是萬分地感謝患者,她沒有讓我下不了手術臺,畢竟手術的十多個小時裏,我和患者共同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和鬼門關啊!”在監護病房的頭幾天裏😇,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可到了手術後第四天轉回病房時,病情急劇變化,出現了嚴重的缺氧,口唇紫紺,呼吸困難👩🏿🚒,最後確診為“肺梗塞”和“雙下肢血栓”。雙下肢血栓就意味著腿中血管裏的栓子隨時都會脫落⛰,堵塞重要臟器✣,譬如大腦的血管堵塞就會造成大面積的腦梗塞而危及生命,而肺梗塞更是兇險萬分🧑🏿🏭,兩個合並症同時出現🤏🏻,患者真是九死一生啊!作為術者受到的驚嚇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原本很久都不來的月經又致使術後大量出血而使患者一度嚴重貧血。還有會診的醫生懷疑顱內的血腫,好在最終得以排除。經過半個月全院各科室專家們的會診和救治,肺栓塞🛬、雙下肢血栓和嚴重貧血的情況最終得到了控製,病情趨於穩定🦐。本想松口氣🦸♀️,意外又發生了🙎♂️,由於患者用力和腹壓增加🦹🏽,導致耳部填塞的脂肪移動😱,從耳部手術術腔通過咽鼓管🏃🏻♀️🍪,又出現了腦脊液耳鼻漏🙁!患者向右側躺下時用小瓶能接出半小瓶清亮如水的腦脊液😨!腦脊液耳鼻漏這樣的並發症是非常危險的,它就意味著顱內已經和外界存在感染通道🧺,會引起顱內感染而讓手術前功盡棄,更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此時馬芙蓉放下的那顆心又懸了起來🎩。經過一個月耳鼻喉科和全院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終於讓這個患者轉危為安,平安地出院了。
談到這次驚險的手術過程🎫,馬芙蓉說:“我們可以找到一萬個理由躲過這樣的高風險疑難手術🚴🏂🏽,尤其在現在這樣的醫療環境下,為患者無私地勇敢地承擔風險🙅🏻♂️,將自己置身於可能出現人財兩空的危險境地而被告上法庭,真是需要大德大愛和勇氣。我們不救治她👩🏼🌾,誰來救她呢🧖♂️?讓患者去等死🤵🏽♀️?做醫生哪能坐視不管呢🖐?其實,我們一輩子遇到這樣高風險疑難危重患者又何止這一個呀!”
術後5個月,這名患者從青島回到北京來找馬芙蓉進行手術後的定期復查,其面癱情況有了顯著改善🏋🏼♀️👩🏽⚖️,並不斷地感謝馬大夫的救命之恩📝!每每看到患者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感激,馬芙蓉都為她的團隊一次又一次創造生命的奇跡而由衷地高興和自豪🧜🏼♀️。馬芙蓉說:“這只是舉出的我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我的同道們,全國的醫護工作者們,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解救病患,我相信他們之中有的比我還要努力還要辛苦,就像一個英勇無畏的戰士,當患者處於危難之中時,都會像汶川地震救人的醫護人員一樣舍生忘死。作為一名普通的醫生🕙,我真覺得我們每一位醫護人員都非常偉大和崇高,令人敬仰!因為哪一個醫護人員的手上沒有救活的幾條甚至不計其數的人命啊!他們為‘健康中國’托起了全中國人民的生命保障和身心健康的中國夢,我要為他們點個贊!”
馬芙蓉與年僅5歲的人工耳蝸植入患者
科普是一件多麽有意義的事情啊
馬芙蓉認為♥︎,做科普是大夫必須擔當的責任和使命👰🏼♀️。大眾需要醫學教育和知識的普及。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馬芙蓉充分抓住各種廣而告之的平臺,盡可能高效地告訴更多的患者醫學知識,將深奧的道理通俗易懂地講解出來↩️,讓大家能夠理解,這樣他們才能夠樹立正確的認識和觀念🥁,醫學才真正為廣大群眾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這種有效的溝通還能夠起到調節醫患關系的作用。
這些年來,馬芙蓉多次參與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健康之路、北京電視臺健康北京👔、網絡電視臺魅力中國、健康有道和天呐女人等眾多節目🧑🧒🧒,進行耳鼻喉科知識的普及🧔🏽♂️,並參加廣播電臺節目,進行百度詞條的編寫、科普文章撰寫等🦻🏼,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馬芙蓉說:“很多人跑到門診來🕵️♀️,就為了看我一眼,和我說幾句話🧎➡️。有一個老年女性患者,看完我的門診還不願意離開🎛,非要擁抱一下我,並依依不舍地跟我說‘我真的不想離開你,就想跟你多說一會兒話’。”我曾進行過中耳炎節目的錄製,現在來看我門診的患者會問我🚎🎺,他得了中耳炎膿液會流進腦子裏頭去嗎🪶?說明大眾現在對危險型中耳炎已經有了概念。所以說,科普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幫助大眾樹立健康觀念,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使他們不至於身體有病時,由於醫學知識的缺乏而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預防知識的普及和推廣,通過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讓大眾健健康康地活著🙇🏽♀️,不得病或少得病,這是一件多麽有意義的事情啊👩🏽🦱!”
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樣
談到科室建設📤,馬芙蓉從最近熱播的電影《狼圖騰》說起👚,影片中,狼群的團隊協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個狼群組織有序𓀝,他們不輕易和草率地出擊,一直會潛心地等待最佳時機🧑🏿⚕️。一旦時機來臨,整個狼群會聽從命令服從指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色地完成任務🤐。
對於一個科室來說,團隊的協作精神和優秀的科室文化是一個學科能夠持續向前發展的重要方面👩🏻🦳。2002年🚣🏻,馬芙蓉開始接任科室的領導工作,十多年來,她重點營造的就是這種團隊協同作戰的學術氛圍。她經常勸告大家👮♂️,一個人單槍匹馬勢單力薄,個人水平絕對不能代表北醫三院耳鼻喉科的水平🚵,遇到疑難病例,要進行全科討論,集思廣益,最終拿出一個縝密周全的方案給患者🎶。遇到搶救危重患者,科室會派出一隊人馬相互商量討論、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所以⏮🤽🏿♀️,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的人是組成這個團隊的重要因素。醫療、教學🗞、科研🤲🏽,科室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黨團活動和工會的活動➜,都離不開大家齊心協力地去完成。
抓住學習這條主線,把學科的方方面面串起來,構建學習型科室,是馬芙蓉對於科室建設的重點。從2006年開始👱🏻♀️,馬芙蓉組織年輕醫生和學生堅持早讀🤵🏻,學習英文文獻,並進行一周要聞的英語和漢語的雙語匯報,馬芙蓉還會從內容是否先進💃🏽、重點是否突出👨🏻🦯、層次是否分明、英語發音及語氣是否流暢和標準、翻譯是否達到“信達雅”、幻燈片製作是否規範、所配圖表是否合理🤦🏻♀️、形象舉止是否得當、自信心和冷靜程度等多角度進行點評🧘♀️,進行科室長期的教學積累和人才培養。經過十年的鍛煉🤹🏼♀️,科室已經有多人在院級、校級和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授課比賽中獲得多項獎項。除了早讀🟧,科室還有早交班、疑難病例討論平臺、臨床新技術講解等多個學習平臺,幫助團隊成員不斷學習進步✅⛷。
目前,科室隊伍也由過去的二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七八十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占了絕大多數,多人在各級學會和各種雜誌中任職,拿到的省部級課題多項🦵🏼。2011年科室獲得了國家級的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在醫療方面,平均住院日已經連續十年在不斷縮短🪳,已經達到目前的5.35天,居全國領先水平👨🏽⚕️。耳科是三院耳鼻喉科的特色學科,在中耳炎手術中采用的完壁式鼓室成形手術🚈,大大改進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國內同行的肯定和追捧。經乳突徑路面神經近全減壓術式🍃,側顱底外科技術都居於國內外領先水平。在文藝活動方面,科室也連續多年在醫院文藝展示周活動中獲得金獎。
馬芙蓉說:“12年來,我對我們科室充滿了愛和欣賞🐭,也特別感謝他們的配合。”馬芙蓉愛美,愛好唱歌、跳舞、運動,在生活中是一個活躍分子🏂。因此,雖然她在工作中對科室成員的要求特別嚴格🪑;但是私下裏,她屬於那種嘻嘻哈哈,和大家特別能打成一片的領導🔑。如果科裏的人生病需要做手術🏄🏼♂️,馬芙蓉會聯系做好會診☎,提前跟手術室打好招呼,甚至會在手術後給手術室送去肯德基,讓職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當她自己生病的時候,科室成員的關心和照顧也讓她特別感動。
談到科室未來的發展👨🏻🔬,馬芙蓉說🧽:“這個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樣,我希望它永遠是一棵常青樹,在全國耳鼻喉科學界有一席之地。我不當科主任的時候👨🏿🚒,科室比我現在還好,這才是我這一屆主任成功之處。”
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
談到自己的學生,馬芙蓉自豪地說:“我是一個嚴厲又慈愛的媽媽般的好老師🏨。”多年來,馬芙蓉作為北醫三院教學管理委員會的委員,非常重視科室的教學工作。她認為,尤其是老師的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對學生培養首先是要做好人🕑,希望他們在職業生涯的啟蒙階段👨🏽🏭,能夠養成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的作風🙅🏽。馬芙蓉十分重視教學🧑🏿🌾,她認為“教學是科室發展的源動力”。在科研方面,馬芙蓉也對學生嚴格要求,不僅發動全科的教學力量,還借助北航機器人所、中科院等高平臺🏟,幫助學生接觸到不同的老師和研究領域。在醫療上👨🏼🦱,她更是通過查房等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讓學生不僅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和技術,更多的是學習她的診療思維和對病人的態度🚮🎻,“很多人都說馬大夫對病人好,這也是給我的學生們樹立一個榜樣。”
舉辦全國的顳骨學習班🏃➡️,為我國培養耳科人才
到目前為止,從馬芙蓉手上畢業的學生,已經達到三十多人🕊,他們在馬芙蓉的教導下👻,完成了從“學生”到“醫生”的轉化,也完成了從“毛孩子”到“成年人”的轉化。這些學生除了一部分留在科裏,很多分布在北京市各大醫院耳鼻喉科⏮,還有的遠赴國外進行深造。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給所在醫院留下了科室良好的培養所帶來的高素質、吃苦耐勞🏊🏼、踏踏實實的印象🏙。“所以🩸,現在我的學生十分搶手,還沒有等到學生畢業就有很多醫院來‘搶’我的學生♝。”
除了作為導師帶的學生,馬芙蓉在全國還有許多數不清的學生。北醫三院耳鼻喉科從上世紀80年代開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顳骨解剖學習班㊗️,李哲生✥、李學佩主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耳科學人才,馬芙蓉從1997年接過接力棒,將學習班繼續發揚光大👘,目前在全國享有盛譽👨🏽。在學習班上👌🏽,馬芙蓉將自己的所學和多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交給來自各地的學生,就是希望更多的大夫少走彎路,更多的患者少受痛苦。很多學員在學習後深感收益,甚至在手術中遇到問題也會直接向馬芙蓉電話求助🧙。馬芙蓉很是欣慰🏙:“這樣我也能夠通過這些大夫的手👨🏽🦲,救助更多的病人💂🏽。”
在香港與韓德民院士以及大陸臺灣學者合影留念
應該講我家庭和工作平衡得不好
這些年來,對於馬芙蓉來說🤴🏼,做好母親的角色和做好一名耳外科大夫、導師和科主任,平衡好家庭的重擔和繁重而又忙碌的工作實屬不易👱。後者需要耗竭幾乎她全部的精力📽,因為,除了醫療✒️、教學、科研和科室管理以外👩🏿🦲,還有大量的社會兼職和社會活動🦕👨🏻🦼➡️,譬如到電視臺和廣播電臺錄製節目👍🏼🚴🏻、撰寫科普文章、參加學會活動😹、審稿、鑒定📮、評審、義診、慈善等等,還要參加大量的國內外學術會議和交流。馬芙蓉說:“很多人說💆🏼,我帶學生花的精力比帶女兒還多。”
馬芙蓉當住院總時,每周一到周日必須住在醫院,只有周六晚上可以離開醫院一個晚上。那時候🫴🏿,女兒才出生剛剛8個月,馬芙蓉只好把她送回西安老家,請家人幫助帶孩子。等長到1歲7個月大,家人帶孩子來北京探親1周,馬芙蓉回憶說🫰🏼:“當看到她會走路和說話時,真是覺得不可思議🫴🏼!”剛開始,女兒對媽媽還有些認生📐👨🏽🦱,可是很快母女倆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分別的時刻很快到來了,當女兒被送上火車時,她還沒明白母女倆又要分開。火車開動時🩳🧑🏼🦳,女兒突然明白了⚔️,便向車窗外不停地哭喊著要媽媽。如今說起這段經歷,馬芙蓉還是很動容:“記得當時我留著眼淚跟著火車跑了很遠很遠,只能任憑那哭聲漸漸遠去。這些年來為了事業,我不得不放棄和犧牲一些,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我的患者🛅👩🔧,留給我的學生👳🏽♂️,奉獻給我摯愛的事業。
記得女兒高考那年,馬芙蓉早上一大早就開車把她送到學校,由於太早學校的大門都沒有開,只好讓女兒在學校門口等著,而她則必須在早晨6:30趕回科室組織科室年輕醫生和學生學習。有一次,周五的中午,馬芙蓉正在給科室開會,女兒打來電話,因高考模擬考試不理想嚎啕大哭🧫,她只能開完會後,趕緊開車去學校接上她🫵🏻🗃,把她放在一個大學的自習室😏🤶,再匆匆趕回醫院,好趕在下午1:30能夠準時出門診🧑🦼。
晚上接女兒放學回家的時候,母女倆經常被堵在路上,“你知道我倆有多聰明⚁👩🏿✈️,我女兒趁堵車的時候鉆進快餐店買點便當,再匆忙跳上車,抓緊吃著晚餐的同時👦🏻🧍🏻♂️,還要不停地給堵車的我餵上一些,等我們到家時,晚飯也就解決了。這樣我們回家就可以省下時間學習了⚛️。”
馬芙蓉說,自己確實陪女兒的時間比較少🧍♂️,但是女兒現在比較獨立、能力很強,也得益於小時候的鍛煉🧑🏻🦰。現在女兒在香港工作也非常認真努力,作為母親👭🏼,馬芙蓉有時非常心疼女兒,對她說:“你有時候做得差不多就行了。”女兒反駁她:“那學生給你交一份病例差不多就行了你幹嘛?”說到這裏🍕📇,她也忍不住笑起來。
采訪正值兩會期間,馬芙蓉特別關註政府報告中有關醫療和醫改的部分,她說,報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國”的中國夢想和歷史使命真的要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了。馬芙蓉認為🙋:“醫改的關鍵是醫療保障製度的建立健全和國庫的充盈。”此外,她還結合當前熱議的醫生多點執業的問題👏🏼,針對多點執業中的醫療安全和質量寫了一篇文章,為醫生和醫療管理者提出了許多實用性的建議🧑✈️。
去年馬芙蓉大病不久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就在高鐵上救助了一位突發劇烈腹痛的患者🤎,她說:“有時候真的是想歇下來養養病,但患者一到你面前,職業的本能會讓你欲罷不能!既然我這輩子生來就不是來到這個世界享清福的🆎,註定要歷盡艱辛和磨難成為聖潔的‘白衣天使’👩🏽🌾🥷,我也別無選擇,今後寄希望於能夠健康快樂地活下去🥤,用我的雙手🫓,拉著與我一同戰鬥的醫生護士們和學生們,繼續去救治和幫助更多需要救治的患者。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我也希望我們團隊人才輩出😭,在這樣優秀的集體裏能夠培養更多的優秀青年骨幹👨👩👧,在他們中間希望多出幾個‘醫學大家’,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我也希望我們科室能由學習型科室、研究型科室最終轉化為創新型學科,收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的科研成果,讓學科發展始終保持在世界領先水平。”
這就是馬芙蓉的願望👩🏻🦰,一位有著大愛😮💨、大氣和大胸懷的醫學家的願望,也是一位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引領者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