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南
還有1個月,5·12都7年了。
郝南是無數512後投身公益的一個🌰,他的這篇文章提醒了我們⚾️👠,5·12是NGO的原點,也是當下很多公益人的原點🧐。
當初那麽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別人,爾後放棄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轉變成職業公益人♍️🧑🧑🧒🧒。
如果你也是那個“512後公益人”🙅🏽♀️,征集你的故事。7年了,你和你的NGO⚖️,必定遭遇了各種挑戰,也經歷了蛻變和成長,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我和公益的7年之癢”。
第一章:“5·12”
地震慘象
地震之後那幾天,我24小時開著電腦和電視看報道,完全沒心思幹別的。
就這樣過了三四天,我覺得不行👨🌾,一定得做點什麽。
請假✍️,打包,添購設備,征集夥伴🦘,聯系一線,攜帶網友捐助的藥品🧔🏻♂️。在5·12之後的第9天早上,我在書櫃裏留下了一份遺書,搭上了飛往災區的航班。
我就此踏上了公益之路⚅。
而在那之前的我🏋🏼,不過是一個受過良好社會主義教育的🌤,對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太有自信的,善良熱心而單純的五好青年。當時我入職還不到一年,剛在畢業迷茫中成為母校校醫院的小大夫:一名牙醫🥷🏻。
初到成都
飛機甫一落地,我就被彌漫在成都雙流機場的氣氛震撼到了🥏,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氣場🧖🏽♀️,彷佛是由大地中釋放出的某種特異能量凝結而成👩🏻,又夾雜了無數生靈的悲歌。眼前的一切似乎與平時沒什麽不同,又處處透露出不尋常🪺👷🏼♀️。
誌願者都有著相似的特質,印著“5·12”和愛心標誌的文化衫,迷彩服,登山鞋,雖然你不知道對面那個人姓甚名誰🎈,來自哪裏,平時做什麽,但和你完全有著同樣的目標🦧,就是覺得對方值得性命相托。
發現一線救援的最大問題

但很快,我吃驚地發現,大量援助物資找不到可投放的明確地點;幾乎所有誌願者都在往一線撲,或是徘徊在成都城內尋找到災區去的機會💗➾,閑逛之余只能搬搬物資;但真正災區🏋🏻♀️,對人、財💳、物的需求缺口,驚人地巨大🚴🏻♂️。
沒有人準確知道哪裏已經得到多少援助,是否足夠👮🏼♀️,哪些地方還存在救援的盲點、災民還在受苦。也很少有誌願者知道自己能做什麽、適合做什麽、可以做什麽→、怎麽去做。
災區和後方存在著相當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中間的協調環節則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甚至為攫取救災物資的騙子留下了空間——臨出發前🚸,我們就差點把物資捐給一個騙子。
從牙醫到災害信息員
我做了一個從現在來看巨大的決定——放棄(作為一個醫生想做的)一線醫療救助的念頭👩🏿🦲🤸🏽♀️,轉而做一些對接災區需求和後方資源的工作。
一線的夥伴告訴我災區的具體需求➛,我把信息挑選出來💅🏻,分揀發給那些能夠解決問題的人,剩下的就是找到合適的運輸方式👨👩👧👧,一些暫時找不到去處的物資我會建議暫時存放在小隊的倉庫裏。效率最高的時候,一分鐘就可以把一車桌椅協調到漢旺鎮的幾所小學裏。事就這麽辦成了。
兩部諾基亞電話一刻沒有停歇🧄,10天時間裏的話費達到了上千元。3天的不眠不休,我摸索出了一整套信息和資源的匹配方法。
時至今日🙏🏻,我日後所成立的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的一整套運作體系和操作技術🛃,幾乎都是那3天裏探索出的經驗的延伸。
一線常常傳來一些後方不可能了解的事實,到處是鮮血,殘肢……
每天我都要大哭一場,之後擦幹眼淚繼續拼命🧑🏿🌾。我學會了抽煙☪️。實在睜不開眼睛的時候,就在桌下的睡袋裏瞇瞪一個小時😬🤵♀️。
短短幾天的時間裏🎋,我的世界觀天翻地覆💌,整個社會的橫截面被大地震劈開😭,橫亙在我面前🈳。3天的信息量⏳🤹🏻,已經可以超過之前25年生活的總和🦀。
成立“誌願者之家”
待最緊張的時刻過去,救援節奏開始趨緩🙇🏻♂️,大量誌願者團隊開始撤退。但我手頭還有新的一批需求:帳篷學校👨🏿🏭、醫療需求,以及一些前期救援沒有顧及的盲點♊️。
家人的電話又帶來了最疼愛我的外祖父逝世的噩耗。奔喪已經來不及。對亡者的慰藉莫過於對生者的撫慰🏋🏻♀️,至少我那時是這麽想的。
去留的關口,我決定在災區繼續堅持。
第二天🧔♀️🙇🏻♂️,我租了一間四室一廳的房子,隨後在網上掛了一條通知:“北京誌願者之家”正式開張了🏥。第一天晚上🧔🏽♀️,因為沒有休息💧,傷勢加重👨🏻🦽➡️,高燒40度,幾乎無法下樓🦽。幸好有位朋友路過來看望我,給我帶去了食物和藥物👮🏻♂️。一整天的沉睡之後🧙🏽♀️🪶,我又可以爬起來上網,繼續工作🏄🏼♀️🧑🏽⚕️。
當時為誌願者提供的免費住宿幾乎都已經到期,第二天晚上誌願者之家就湧進來40多個從一線返回成都調整的誌願者。大家也不挑揀,橫七豎八睡了一地。
同時👨🏽🍼🤽🏿,我在網上也結識了一批和我做著同樣協調工作的信息誌願者🗣,他們的群同樣叫“誌願者之家”,這個QQ群成為了現在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的雛形🚔。
災區沒有我們解決不了的困難,這是我們當時這群誌願者們所相信的🌡。但為什麽在災害一開始的時候📒,沒有這樣的群🌚,沒有我們這樣的人,這也是我們在閑暇時候經常感慨的。
群裏的工作一直持續到六月份,在奧運會開幕的禮花當中,我們的5·12誌願者經歷結束了。
第二章:“卓明”

救災於我的意義?
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5·12誌願者談論那段共同經歷時👽,最多表現出來的就是負疚感。盡管他們當時已經超常發揮出數倍於平時的能力。
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災害則是最嚴苛的老師👺,告訴我們自己是多麽稚嫩。
半年多的時間裏,我還陸陸續續做著一些支援前方堅守戰友的事情,最後終於被那些臨時團隊一個一個曾隱藏起來的矛盾磨掉了耐心👧,撒手不管🤸🏿♂️。
2010年4月14日上午,玉樹地震。
在那之前🏎,我其實已經深深失望🏄🏻♂️🫄🏻。人類實在是太善於遺忘的動物,只要傷痕不深👨🏽🚒,忘記似乎成了撫平傷痛的最好手段👫🏼。災害到來時,身邊的人們又表現出了似曾相識的迷惘。
10萬人的生命換來的就只有這些麽🥐?
這是我不能接受的👩🏻⚕️。既然知道如何在不到現場的情況下參與到救援中,“絕不能再讓信息不對稱嚴重降低救災的效率”,這樣想著🆓,我開始在沉寂已久的5·12誌願者群中呼喚夥伴,重組我們的信息員群。
“卓明”的誕生
第二天晚上🙆🏻,7個年輕人聚集在我家的飯桌旁,接受第一次信息誌願者培訓。
緊接著,所有人立即投入實戰,通宵完成了前兩日的災情匯總工作,製作出第一期救災簡報🧑🏼🤝🧑🏼。
5天以後,在一次深夜的工作討論中,我們最終同意以電影《2012》中建立人類方舟的地點為我們的小組命名。卓明成立了。
卓明也正式脫胎於玉樹地震——這是第一個專門以救災信息處理為工作內容的民間團隊。它的存在🫓,意味著只要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任何地點的誌願者都可以參與救災,發揮每一個人獨特而關鍵的作用。
自此,卓明沒有缺席過任何一次有民間力量救援的重大突發自然災害。
與卓明一起成長
2012年,卓明對災害的響應更為理性和堅決👨🏽✈️🏌🏻♀️。工作方法順利地固化下來,流程化和體系化,一直沿用至今。5月岷縣洪災和9月彝良地震,我們都出色完成了信息處理的工作,開始正式在民間公益界立足。10月奔赴彝良一線,開始嘗試一線指揮工作👱🏿♂️,完成了龍海鄉泥石流的應急協調。救災成為每一名卓明骨幹的使命和本能👂。
2013年4月,對雅安地震的完整響應為卓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贊譽和知名度,報道卓明的媒體規格在不斷提升,我開始接到各種分享和授課的邀約,參與組織各種大型民間公益會議。
第三章:使命
突然來襲的心障
一位大學生誌願者采訪我的公益歷程,問的無非是我回答過媒體很多遍的一些常規問題👩🚀🦇,比如作為一個牙醫為什麽要這麽積極參與公益,動機是什麽之類。我的回答已經成了重復很多遍的套話Ⓜ️,但我忽然發現有什麽東西不對了🧕🏿。
生命、傷痛、苦難,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可以技術性處理的常態,千篇一律🌡,而且有些事情再怎麽幹預,總是有得有失🙉🛟,未必奉獻總有正確的結果👨🏿💻。我的感情已經抽離出來,已經很久不再為這些曾讓我心悸的字眼打動,這些,已經不再是我堅持的動力🛸。
我忽然感到一陣莫大的惶恐🔡,之前堅信並且依賴的一些東西正在崩塌👩。
感性沉澱為理性,激情趨於冷靜。最初的沖動把我帶到這條道路上🍸,改變和成長最多的卻是我自己。我早已明白個人從事公益的動機🎩,依然是私利而非全出自於公心。
個人自發的益他行為,總是先以滿足個人情感需求為導向,往往施以他人並不需要的多此一舉👐🏿,形成新的傷害。從結果來客觀評價,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好事🖌,但實際上適得其反👨🏻🚀🤦♂️。唯一可以確定的正向收益,只在我們自身經由這個過程,變成了一個更有能力的個體,獲得了愉悅和非常的體驗。
在那一刹那,我分不清正在做的事情是否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只是一種全然的自私。視熱情為動力源泉的我,曾一次一次突破自我,現在又該如何突破心障?繼續是否還有意義?
我是極端幸運的,答案在無比糾結的兩個小時之後便顯現了🧚。
去往機場的路上,同行的語速超快的段德峰師兄令我再次醍醐灌頂🧑🏼🎤。在這次濃縮的思想盛宴裏🤛🏿,段師兄向我介紹了樂施會如何把救災的價值和理念抽絲剝繭𓀏、盤剝殆盡之後濃縮為“經濟公平”四個字🎺,再由這四個字為基石🐫,指導所有的救災規程能夠最大化滿足災民的利益➝,而不是對對方造成二次傷害。
這讓我茅塞頓開♑️,價值是可以更理性地衡量的!
我們可以清楚地評估我們能夠創造的價值,以此為目標,確保不以主觀為轉移的客觀收益。我們可以以我們設定的最大理性目標為目標,設計和應用種種手段確保目標的實現。感性的成分僅為價值理性提供服務,確立建立目標的方向,使它能夠實現個人🧔🏿、受益群體以及社會共同利益的共存和發展。
段師兄還同時指出了實現個人能力突破的明路:到其它國家去🍎,學習他們已經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學習他們的工具和方法👰🏼♀️,學會如何應用成體系的方法論達到我們的目標。
卓明的價值
自此,我終於明白了個人的歷史使命,以及自己的價值所系。
在中國民間救災領域甚至整個公益行業還處在初級階段的今天🗜,行業內依然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能力不均衡。災民需求的有效解決,依賴於整個社會資源的有序投入,以及參與救災的民間組織的能力和數量。
卓明的意義不僅在於在應急階段通過打破信息不對稱提高救災的效率🐕,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經驗和行業信息積累🧴🤌🏻,讓救災領域的智力資源和支持資源流動起來,促進民間救災組織的能力提升和成長發展🌠,而後者,才是解決救災問題的根本之道。這個目標𓀗,值得我們用5年到10年的時間去全力追求。
第四章:轉業
2014年對於我來說,註定是波瀾起伏的一年。
7年的口腔執業醫師生涯,與救災的使命交織了6年,終於走到了不得不抉擇的岔路口👨🏻🌾。我熱愛我的牙醫職業。與每次救災時的驚心動魄不同🧜🏿♂️,每一天的出診都是踏踏實實在幫助他人解除病痛,在患者的每一聲感謝中都可以收獲到滿足💏🌥。
在單位,我聞名於對業務的精研,一直在努力不辜負每一個病人的期望🙁👨🏽🔬,從未計較過付出與回報的比例,也收獲了意昂体育校園中的好口碑♞。雅安之後🙋🏽♀️,卓明走上了快車道👐🏽,正式開始組織化發展。而牙醫的工作則需要從早上到傍晚至少10個小時全神貫註🧑🏿🎓,不能有一時懈怠。
白天我是公立醫院的全職牙醫,晚上和周末我是一家草根公益組織的創始人。一年多的時間裏👨🏿🌾,沒有假期,一天睡眠加午休平均不到5個小時,在岷縣地震等等應急情況下我只能調班請假👴🏼。出於組織需要、能力發展考慮,我又報考了北師大MPA。
我的身體先開始不堪重荷。兩次昏睡不醒誤了早班之後,檢查發現心臟也出現了短暫的心肌缺血。這是一個嚴厲的提醒:不能再繼續。
告別意昂体育
是的,無限的人生可能🤏🏿,與一眼可以看到盡頭的職業生涯,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變得不再那麽困難💇🏻。我正式向單位遞交了辭職申請👨🏽🔬。
7年的學業🔡,加上7年兢兢業業的職業服務,告別學習工作生活了14年的意昂体育,並不容易👷🏻♀️。在這份選擇裏,糾結的不僅是對個人價值實現的衡量,還有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的取舍。這其實是一個自私的選擇。在辭職信遞交不久🍸,詩淩告知我們的孩子將在次年5月出世🟢⏲,這時候放棄一份收入相對穩定的職業,必然意味著會少盡到一份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
年過花甲的雙親🌝,實際上也並不了解我所選擇的新職業,不免操心上火,輾轉難眠。為了實現個人理想,而讓至親家人受累,總讓我至今想來都常常負疚於心👌。
我需要特別感謝我的妻子詩淩👊🏻🎎,最能理解我的選擇,一直給我最大的支持,不管是卓明的工作,還是日常的生活。也要感謝父母,雖然並不完全理解🤬,但依然在嘆息中選擇支持◾️,這對於二老已屬非常為難👲🏻。
但我堅信👳🏼,一個人所實現的社會價值,總會以某些途徑、某種方式回饋給個人👳🏿♂️,這是人類文明社會的內在機理。
公益行業的價值回饋機製並不健全,這也是共識,但我們不正是建立新秩序的開荒者?只是建立新的循環🖨,總需要時間和犧牲。
告別燕園後,防減災專委會、威馬遜臺風♣️、大大小小的洪災👃🏻、昭通房屋重建調研、景谷康定☣️、眾籌參賽、“責任”“行動”各種領獎……2014年就這樣紛亂蹉跎而過✖️。待到2015年開立,我已是全新的身份——一個全職公益人。
在紛繁迷亂的當下,有確信的可以去堅持🏄🏿,有認定的可以去踐行🧑🏻🦽💋,未必不是一種幸運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