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為期一周的“法相——寇克讓書法作品展”在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啟幕。本次展覽主要呈現寇克讓先生近一年多在書法上的思考和實踐。經20余年諸體陶染,寇克讓的書法已四體皆能,尤擅真➾、草二體🧘🏼。看寇克讓的書法方知什麽叫“字如其人”💪🏼👩🏽⚖️,一如他性格中的執著率性🧑🏼💼,其草書行雲流水又頗存古意🏡👱🏿,自成一格。
寇克讓,男,1968年9月出生於陜西👁🗨。幼年從顏真卿楷書入門🧖🏻♂️☆,上世紀80年代晚期改學魏碑,於北魏元氏墓誌用功尤深。經二十余年諸體陶染👆🏽,四體皆能,尤長真、草二體。
200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文學院古典文獻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2013年出版專著《書法沒有秘密》,同年出版香港版《書法的秘密》。
2014年出版《我的草書二十年》🎆。
2014年舉辦個展《驚沙坐飛》。
關鍵詞1 新作
對近年創作的反思和總結
問🕤:這一次展出的書法作品由哪幾部分構成?
寇克讓👨👨👦: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首先是我於2014年前半年所寫的書法😆,那時追求作品整體上的“風動”📼,字寫得大而疏朗,且都是大尺幅作品;大的寫多了🤦🏽♂️,我覺得應該讓自己停一停,於是下半年創作了一批小得嚇人的作品🥁,試圖通過小作的形式對自己進行一次校正,讓作品靜下來;進入2015年後,所創作的部分作品也參加了這次展覽👷🏽♂️。
問:那“法相”展可以看成是您對2014年創作的一次回顧嗎?
寇克讓:可以這麽說🏎,也可以看成是我對2014年所寫作品的否定或總結,在展覽現場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大作與小作在視覺上的差異👈。通過尺幅上這種反差看得見反撥,我希望作品沉得住,收放能夠自如🤵。
問:“法相”為佛教術語,指諸法之相狀💂🏻♂️,為何會將其作為書法展的主題🖍🧍🏻?
寇克讓:其實,在書法史上也有提過法相的概念。漢代有一名為崔瑗的大草書家🧐🔡、書法理論家🚆,他有一篇名為《草勢》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話叫“觀其法象,俯仰有儀”🛻,“儀”為“美的姿態”。這裏的“法象”與我所用的“法相”在古書裏可以互用。何謂“相”?唐人給了一個回答🦏,就是“囊括萬殊☆,裁成一相”🧑🏻🎓,通俗一點講🧑🏻🎤,即是說靈感來自於自然界,最後落實為筆墨形式後,可稱為“法相”。佛有三十二法相,一如書法有不同的面貌一樣,但萬變不離其宗🎥。
關鍵詞2 書寫
書法是書寫的物化
問:不少藝術家需要依靠靈感實現創作,也有部分藝術家像上班一樣“朝九晚五”,您是怎樣進行創作的?
寇克讓:你說的是兩個問題,有感覺的時候指的是創作沖動🧛🏿♂️,專門給自己約定創作時間這是為創作而創作。我雖然說了“創作”這個概念🧚🏻♀️,但我非常反感所謂的“創作”,我不主張談創作🧖🏿🧱,我認為藝術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一種方式的物化🫰🏽,如書寫的物化👯、藝術化就形成書法🧑🏼🌾。因為一旦帶著創作的目的創作📭,天然的東西就沒有了,會過於刻意。書法講究本真自然,不要應該刻意做成既定的樣子。
問:您書寫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寇克讓🩸:有段時間我傾向於讀唐詩,讀到了上官婉兒的兩首🫱🏽,覺得不錯,我就用草書抄了下來🛷;有段時間喜歡晚唐詩人曹鄴👰🏼♂️,雖然很多人不曾聽說過他,但我覺得他的詩非常動人,便也把他的句子寫了下來。因為喜歡他們的詩🍄🟫,所以會抄他們的詩,留下這些書法作品。
問:這樣說來,您是先對這些文字感興趣?
寇克讓:我從小練字就是抄書。宋詞抄得不多,但突然想起來的時候,也會信手默寫下來,如那首“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一念起,就感覺這首詞的意境特別好🎯⚽️,便會落墨而成。我是專業練書法的,當然會經常臨摹,也會放松式的隨手寫一寫,在我看來,臨摹就像下大棋譜一樣,而寫一寫則像極了一場比賽,寫得不錯的就會留下來做作品🧑🏿🎨,寫壞了就不要了。
問♟:除了寫草書🫴🙎♀️,其他的書體會有所涉及嗎🧞♀️🧑🏼🚒?
寇克讓💶:也經常寫,它們對我寫草書是一種錘煉🥙,我也很喜歡。有朋友提醒我,希望展覽中能出現其他字體的作品,但我還是展出草書👩🏽🌾,去年的展覽也全部是草書。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我認為很多東西單一到非常純粹的時候才能出成績;其次🍊,我也得坦率地承認👩🏽🎤⛲️,這裏邊有這個商業的考慮,因為我以前主要以草書面目亮相🚴🏽♂️,如果突然出現楷書的話🤟🏽,他們可能還會疑惑你到底是草書寫得好還是楷書寫得好。對於觀眾而言😔,你可以不看⟹,一年看一次我的展覽,其他的時間可以看其他人的隸篆和楷書,所以這裏也有商業的考慮🌁。
關鍵詞3 草書
草書的隨心所欲吸引了我
問:專情於草書,除了您上述的兩點原因之外🫳,我想最初您在選擇草書的時候一定是忠於自己的感覺的,草書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麽🏛?
寇克讓🍊:草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隨心所欲👃🏼,能夠信馬由韁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當然,說這句話得有一個前提,就是需要掌握了相當復雜的草書技巧之後,才可以達到無拘無束🧖🏻♀️,在掌握相關技巧之前⇨,自由是糊塗亂抹,那也稱不上是自由。
問🦇:如您所說🙎🏽♀️🕵🏿,草書的確是一種純粹的線條之美。即算沒有看懂文字、沒有理解透徹也不打緊。
寇克讓🛤:其實“理解”一詞是一個泛化、俗化的說法⚅,不論是對國學的理解也好,還是對書法的理解也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理解的權利,而且隨著每一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閱歷的增加也會發生變化🍅。且不論一般大眾,就在書法這一行當裏🧏🏿♀️,一輩子不練草書只練其他字體的人和我們這類專攻草書的人的理解也會不一樣🙆🏼。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但不要覺得看熱鬧就不好了,關鍵是熱鬧了沒有?如果熱鬧了就說明觀眾從作品中獲得了愉悅👎🏼,這就是藝術應有的作用。藝術不僅要打動人、教化人🧺,它還可以愉悅人,愉悅也是藝術的功能之一🚴🏻♂️。假若我的草書愉悅了一個對草書根本不懂的人,那麽我寫草書的目的就達到了👰🏻。加之筆墨形式本身就蘊含情緒,觀者透過文字的平、抑、緩🏄🏼♀️、急即可感受到書寫者的情緒,只是意會的深淺不一樣罷了。
關鍵詞4 傳統
國學復興從基礎教學抓起
問🧑🏼🦳:書法作為一門傳統藝術,格調高低與否👨🏻💻,與藝術家本人的文化修養直接相關🎱,基於您在傳統文化上幾十年的深耕,如何看待近些年國學的復興?
寇克讓:我特別害怕提及“文化遺產”,害怕提倡文化復興,就如一個重點保護動物一樣,一旦需要被人們關照和呵護🛏🍥,就說明它已奄奄一息了。文化的生命力也是如此📘,自在的狀態最好✋🏻🚣🏻♂️,生命力也最旺盛。並非說“復興國學”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是說要尊重它本來的狀態🏌🏻♂️,最好是想辦法讓它靠自己的生命力自我修復。時下,我們關於國學的很多“努力”,都是表面功夫。
問🦹🏽♀️:您認為國學自我修復有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辦法嗎🤰🏿🧖🏻♀️?
寇克讓:首先了解它才能熱愛,所以我覺得與其大談特談國學的復興,不如說把對中國的基本教育,如古代漢語、中國固有民族的語言、文字教育貫徹到日常的基礎教學中去。
遺憾的是𓀜,今天的小學生課本中把我們的歷史搞得若即若離、若有若無👩🏻🍼,搞得似是而非🚶♂️➡️。如果一個小孩非常了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語言🔎,那感情會完全不一樣❣️,要親切得多。
問:可是,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很多年輕人並不一定對國學感興趣。
寇克讓🪥🫶🏿:在廣州美院期間🏺,我開過一門《禮記正義》的課。相對於師範院校和綜合大學來說,美院學生的文史知識基礎相對薄弱🍵,但他們卻喜歡上了這門課程,當時有160多位學生選課👨✈️。這門課在講的時候會涉及到很多字,但這些字的讀音在今天已經變了,有趣的是,在廣東的不少方言裏還保留著古音,廣東籍的同學們發現後很自豪,“居然禮記裏的註音都是我的家鄉話”,讓他們感覺很親切,這是學生喜歡這門課的原因。我相信,經典文化一旦接地氣🧜🏿,將其與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掛上鉤🃏,年輕人也一定會喜歡🧑🏻🎄,這也是促進國學自我修復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