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昆侖,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摘自楊振寧《鄧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自此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喜訊傳遍全國,國際社會為之震驚🚽💭。而這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不但要克服當時極端困難的經濟條件,還得攻克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在巨大的挑戰面前🚐,在艱苦的條件面前💈,歷來就不缺少意昂体育人的身影🚵🏼♂️。他們響應國家號召🦈,毅然加入研製原子彈的科研隊伍,在戈壁灘上日以繼夜地奮戰著🧝🏻♀️。
在“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3位獲得者中,為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院院友的就有12位💯。而更多的🧚🏽♀️👨🏽🎨,則是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向全體為“兩彈一星”事業付出的前輩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鄧稼先——碎首黃塵,燕然勒功
鄧稼先(1924-1986)🧘🏼♀️,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1946年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系🚓。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誌,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並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10月,他毅然謝絕美國政府的邀請🤷,返回祖國🦙。
1958年🌪,鄧稼先帶領著一批剛跨出校門的年輕人投入到原子理論的艱苦攻關當中。那時,他們的參考資料只有外文文獻👩🏻💼,而且只有一本——不得不由他組織大家集體學習;條件非常艱苦,只能使用手搖計算機進行極其復雜的運算。他時常著急地感嘆時間流走得太快◽️👨🏻🦰:“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
他還紮根戈壁試驗場,一去就是整整八年時間。在飛沙走石的戈壁灘,他冒著酷暑嚴寒,先後15次現場領導核試驗。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中國搞出了自己的核武器🥨。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逝世。10年後的同一天,中國成功進行了最後一次核試驗🔏,並向世界宣布暫停核試驗🧑🏽🦲。這是對和平的莊嚴承諾,也是對當年這些科學家們的最高致意——發展核武器🙇🏿♂️,不為威脅他人,為的是最終鑄劍為犁👳🏻♀️。
·郭永懷——報國之心🧑🏻🔬,長空有知
郭永懷(1909-1968)🔖,1933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系👮🏿♀️,中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和應用數學家。同時🔒,他也是23名“兩彈元勛”中唯一的烈士。

在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奮鬥的日日夜夜裏,擔任九院副院長的郭永懷負責力學研究和設計指導工作,對解決原子彈引爆方式等關鍵問題起到決定性作用。作為原子彈場外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郭永懷多次深入爆轟試驗現場,指導科研人員探索不同試驗裝置的結構設計。
1964年10月16日🪗,蘑菇雲升起的那一刻,郭永懷忽然癱軟在地🙋♂️。周圍有同誌說:“讓郭副院長休息吧🧑🏽⚖️,他太累了”。
1968年12月初🏂🏻,郭永懷發現了一個重要數據,急於從西北趕回北京,便搭乘了夜班飛機。臨上飛機前,大家勸他不要太急👨🏽🎤,他卻平靜地說:“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然而飛機在北京機場即將著陸時突然失事🤷🏼♂️,郭永懷不幸罹難。
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中間緊緊夾著裝有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然完好無損🧖♂️。在飛機遇險、生命將盡的最後瞬間,郭永懷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12月25日,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周光召——試爆前夜臨危受命
周光召2️⃣,1951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學習,開展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為我國著名粒子物理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

原子彈研製的理論涉及大量復雜運算,周光召就此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判斷和理論論證💐👯♂️。在那個尚需手搖計算機來進行科學計算的時代🚵🏽♀️,他的很多論證為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1964年10月15日🚲,已是原子彈試爆前夜,一份急電從羅布泊發到北京,說突然發現了一種材料中的雜質超過了原來的設計要求。於是,周光召所在的理論物理研究所連夜組織運算,徹夜不眠,直至第二天上午,他將一份計算報告呈送到周恩來總理面前🔰:
“經計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失敗率小於萬分之一。”
當日下午3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朱光亞——因試爆成功高興得唯一一次醉酒
朱光亞(1924-2011),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50年至1952年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系。

1960年3月,35歲的他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擔任科學技術方面的總負責人🤺。在原子彈研製的關鍵時刻👱🏼♀️,他主持起草了《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這份大綱在第一顆原子彈研究及試驗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64年6月6日,朱光亞在青海基地與其他同誌一起組織進行了全尺寸全球聚合爆轟試驗🏋🏼,這是原子彈裝置核爆炸前的一次綜合預演。試驗取得完全成功,預示著原子彈裝置核爆炸已經成功在望🧉。
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後的結果表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從理論、結構🗽、設計🧎♂️➡️、製造到引爆控製系統、測試技術等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那一次,平時頗有酒量的朱光亞開懷暢飲,加之連日勞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喝醉了。
·於敏——中國“氫彈之父”
於敏💆🏽♀️🦢,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4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工學院,後轉入理學院學習物理,1949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系繼續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於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然而,氫彈研究工作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於敏生性喜歡做物理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於敏的名字和身份都是嚴格保密的。
1965年10月下旬,於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氫彈爆炸成功後🥬🚶♂️,於敏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幹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個人學術追求和國家利益💁🏽♀️,他毅然選擇了後者🧝🏼,將熱情潑灑在核武器研究上,將生命燃燒於國家的事業中。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