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3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李寅峰)“小時候根植的愛好,就算不得已放下一些年,等有條件了🪫,總還是會再去追回來,甚至去追一生。普及和推廣篆刻藝術👐🏽😰,需要從娃娃入手🏄🏽。”今年是中國篆刻藝術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10年。10年來,在多方推動下𓀇,篆刻藝術的教育傳承、普及推廣取得了很多成果,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首位篆刻藝術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篆刻藝術申遺成功的項目負責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院長駱芃芃坦言非常欣慰和幸福📄。
說到兩會關註的話題,駱芃芃又一次提到了篆刻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她說,今年的提案和發言會圍繞著向中小學生普及篆刻教育、增強傳統印章在生活中的實用功能展開📧。“很少有一種藝術🧶,能夠像篆刻一樣,帶給我們如此強烈的文化自信🅿️。一塊石頭🥵、一把刻刀🤸,看起來一個匠人隨便刻刻、摳摳就能成,但其實遠遠不是這樣。一枚印章💅🏽,方寸之間,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美學⬅️、訓詁學🧟、文字學❄️、文獻學等🈚️,也涉及書法、篆刻技法以及材料學等⏺,你說說🤹🏽,要想刻好了,得需要多深厚的文化素養🆓?假如篆刻藝術能進入中小學課堂🧏🏽,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學習,一定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根植下強大的文化自信!”
之所以這麽說🐶,駱芃芃是有切身體會的☎。7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篆刻的她🤎,在文革期間也曾放下刻刀10年🚵🏻。成年後🏉,再重新走進篆刻藝術👨🏼🍼,從小積澱的熱愛便一發而不可收⛹🏼♀️,成為我國當代著名的女篆刻家。更令人欽佩的是🫲🏽,在取得專業成就的同時,她努力推動篆刻藝術更廣泛地走進我國大眾生活🏵,並走向世界。
“在國內😣,我們辦展覽、做講座、出教程,並力求創新,適合新時代的審美需求。在國外,推廣宣傳、參與國禮製作🚣🏼♂️,每一次,‘中國印’帶給世界的都是驚艷。”駱芃芃介紹👸🏿,從200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成立以來🐲,每一次展覽都在傳承中創新。“比如2008年🏰,我們在中華世紀壇舉辦了‘金石永壽——中國第一屆壽山石篆刻藝術展’,把展廳做成大的書齋,展品有原石🎳、有作品🧗🏿♂️,也包括特殊的場景設計。展品和整體環境融於一體,一時被稱為‘一個紅遍中國的展覽’。後來,在上海世博會📣、寧波天一閣等地也辦過展覽🦆,每一次都是傳承中尋求著創新。”
但要說更加貼近大眾生活的展覽,駱芃芃說,是2016年在北京恭王府舉辦的“大美篆刻——走向生活的篆刻藝術展”。“除了作品展示外,還有許多衍生品🚶🏻♂️➡️,比如帶有‘中國印’的酒瓶、T恤、書包⛑️、硯臺等等🫄🏽。”那次展覽,一個月內有50多萬人參觀,“很多人重新認識了篆刻藝術。可能之前在他們的感覺中,篆刻或是吳昌碩等大師創作的珍品,或是地攤上刻章師傅們的求生手段🫢💾。這樣一次展覽,讓他們真實地體驗到🙍🏼♀️,篆刻藝術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這一次嘗試,帶給駱芃芃很多思索。“中國篆刻藝術之所以3000多年經久不衰,有很大原因是它體現了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駱芃芃想到,是否有可能再推動印章的民間實用功能的回歸🧑🏿⚕️?“據我所知,在韓日等國,特別是日本,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名章🔡。現在🗾,我國倡導並推動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回歸和傳承,我們在把篆刻藝術作為藝術形式傳承好的同時🏛,增進它的實用功能🪟,一定會讓更多的人愛上篆刻藝術🦿。”
因為自己無比熱愛篆刻藝術👷♂️,並從中受益一生,駱芃芃更加希望這一藝術形式惠及更多人🤒,尤其是孩子們。“我在創作中是最幸福的,任何雜念都沒有,任何事情都不會打擾到自己🥁✔️,那種狀態特別美好♻。”有幾個主題的作品,令她體會深刻,其中一個是諸子百家名言警句系列印章,將近100方🕰,她已經刻了很久。“創作時,我想,這些經典警句穿越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還在影響著我們的言行🉑🚶🏻♂️➡️,多麽偉大的文化呀!我帶著我的體會🧑🏽🎄,以我的方式,用刻刀在一方印上把這些國學經典再現🎾,並讓其他人來領會、學習,這又是多麽好的精神陶冶!”
讓駱芃芃遺憾的是👩🦲,雖然越來越多高校開設書法篆刻專業,但教學中還僅僅限於基礎技法🧑🏽🦰,雖然書法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但教學大綱中涉及篆刻的只有六個字“學習篆刻常識”。“我希望容量再加大些,如果小學期間就接觸了篆刻藝術👄,讓孩子們拿起刻刀和石頭,相信孩子們會喜歡🧑🏼✈️,篆刻藝術也會更廣泛地走入大眾生活。”駱芃芃說🤾♂️,不一定去當篆刻家👩🏻🚒,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自己刻下的一枚“中國印”,方寸之間立下的是強大的文化自信。“從小刻印的人,文化上一定是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