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兒童看病難現象在媒體反復報道。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0~14歲兒童2.4億,約占人口總數的16.6%🧖🏻♀️🕴,兒科醫療資源緊缺及服務明顯不足👩🏻🏫。截至2012年底,全國醫院共2.3萬余家👨🏼⚕️,而兒童醫院僅92家,僅占醫院總數的0.52%🙇🏽。全國衛生從業人員911萬余人,兒科相關從業衛生人員僅4.5萬余人🧔🏻♀️,僅占醫師總數的3.7%👨🏼🔬。我國正式註冊的兒科醫生只有93000余人,每千名兒童擁有的醫生數僅為0.23名,在美國每千名兒童擁有醫生數為1.6名💦。按1∶1000的比例估算,我國兒科專業醫師缺口逾20萬人。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
長期在醫療教育戰線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通過調研認為,我國專業兒科醫生緊缺主要原因:一是兒科醫師停止招生15年👦🏽。1998年教育部為了拓寬專業面,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中,以兒科醫學專業 “專業劃分過細,專業範圍過窄”為由👩🏼🎤,將兒科專業作為調整專業,歸到了臨床系📰。目前全國僅有重慶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新華醫院等5家醫學院校招收兒科專業本科生。二是兒科醫生培訓製度和體系不完善👨🏽🦲。臨床兒科醫師的來源一方面是各級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另一方面攻讀兒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從事兒科的醫學畢業生,在念完5年的基礎醫學後👱🏻♂️,方可再選擇到兒科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專業學習,這意味著培養一名合格兒科醫師周期長,至少需要8至10年🩰;同時兒科醫生工作“高負荷、高風險、低待遇”,造成了兒科醫學人才流失情況嚴重。
如何解決當前兒童看病難的突出問題,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戴秀英委員提交了《盡快解決我國兒科醫生緊缺緩解兒童看病難》的提案🫵🏿👨🍼,她建議:
一✣、教育部盡快恢復並擴大對兒科專業醫學生招生,出臺相關政策,在部分有條件的院校開設兒科學院,設立臨床醫學兒科專業方向,通過高校培養🧑🏿⚖️🪑,彌補兒科醫生缺口。緩解兒童看病壓力。
二🙅🏼♂️、加大兒科醫生培養力度。委托醫學院校從七年製本碩連讀或碩士研究生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定向培養兒科醫生🥯,專業按照兒科設置🐔,畢業後授予兒科學碩士學位,連編帶崗安排到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兒科工作。
三、和地方政府出臺切實可行的激勵措施🐻❄️,吸引和招聘沒有找上合適的工作的醫學畢業生到兒科工作👨🏼🦱,免費參加兒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這是增加兒科醫生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國家需要為兒科醫生提供必備的經濟保障和良好的職業發展平臺。
四🖇、加強基層和社區醫院的兒科建設,培訓基層醫師識別疑難重症疾病的能力,在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兒科建設的基礎上,實施兒科基層首診製度,建立完善的分級轉診製度,使兒童常見病在基層及社區醫院就能得到診治,緩解大醫院兒科看病難的問題。
意昂簡介:
戴秀英👨🚒,女🙍🏻♀️,1976年畢業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醫學心理學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