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從瑞士傳來喜訊🚶,中國籍化學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教授胡喜樂,因為其在催化化學過程方面的創新性研究🚵🏼,獲得2017年瑞士科學權威獎項“拉齊斯獎”(Latsis Prize)👧🏼。

胡喜樂,男,1978年生於福建莆田🧑🏿🎨。1996-2000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本科,後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2005年起在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任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助教授( tenure-track),建立無機合成和催化研究小組並擔任組長👩🏼🏭💼,2013年任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副教授 (tenure)。研究領域:金屬有機化學,合成方法學👰🏿,均相催化劑,反應機理👨🏼🌾,能源,電催化,光催化,水的分解,CO2 還原,無機材料👌🏿📽,仿生配位化學。
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在周三發布的新聞稿中稱👩🦳🥦,現年39歲的胡喜樂因其“在生產太陽能燃料及合成高附加值分子(high-added-value molecules)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得高達10萬瑞士法郎(10.14萬美元)的獎勵👩🏿🦰。
“催化”是通過加入一種物質來加速化學轉化的方法👷🏼,這一工藝在化學中幾乎無處不在。胡喜樂教授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於催化的理解,因為他使用了一種創新性的方法將各種類型的催化作用結合起來,有時這種方法會帶來令人驚喜的結果👨🏻🎨。例如🚿,他的團隊曾嘗試用酶促催化(enzymatic catalysis)來深化太陽能燃料領域的研究(多相催化)👨🏿🔧,雖然該方法未能成功,但他們卻因此發現了一種高效的新型催化劑。
不可預測的方法
胡喜樂教授解釋道,“我們使用太陽能來把水分解成氧氣和氫氣🏟,因為氫氣是極好的能源。我們希望可以使用催化材料👰🏽,用化學產品的形式儲存這種能量。”他預計,這項技術將會在15至20年內實現💓。
這位科學家出生於中國🪔,但是自2007年以來一直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工作。他表示🤾♀️,自己的研究方法得益於消除不同類型催化研究之間的壁壘,“我總是嘗試在研究中引入一些新的、不可預測的東西”。
瑞士國家拉齊斯獎自1983年開始頒發,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代表日內瓦非營利性組織拉齊斯基金會(Latsis Foundation)每年頒發一次🛩,獲獎者必須是在瑞士工作的研究人員,年齡不能超過40歲🧘♂️。
雖然之前也曾有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生態學家獲獎,但該獎項的獲獎者主要來自自然科學領域🖖🏼。